當然,這並不重要!
當天下午,朱慈烺就得到了一個讓人振奮人心的好消息。
那就是勳貴、士紳以及富商全部加起來,居然已經認購了超過六百五十萬兩銀子的大明國債!
剛好這個時候,朱慈烺正在皇宮內和崇禎商議過幾天祭祖的事情。
因此崇禎自然也聽到了這個消息。
六百五十萬兩?
聽到這個消息的時候,崇禎瞬間被震撼到了,他瞪大了眼睛,臉上滿是難以置信的神色。
雖然他也知道有了自己這個皇帝和太子做擔保之後,大明國債可能會賣得很好,但怎麼也沒想到居然賣的這麼好、這麼快。
算上昨天的話,也就是兩天的時間,居然就賣出了六百五十萬兩!
而且這還隻是士紳、勳貴以及文官集團購買的,普通的商人和百姓還沒開始買呢。
要知道京城可有一百二十萬人口,就算除去勳貴、文官士紳、富商這些人,剩下的百姓有一百萬也不過分吧?
一百萬人口消化剩下的一百五十萬大明國債,那還不是輕輕鬆鬆的?
一時間,崇禎仿佛看到了無數的銀子像潮水一般湧入國庫,心中不禁一陣狂喜。
可就在這時,崇禎不禁有了彆的想法,然後他對朱慈烺說道:
“不如我們再追加一些大明國債如何?或者把原本分配到其他地方的大明國債勻一些到京城來?”
很明顯,崇禎是看到大明國債在京城賣得這麼好,所以想多賣一些。
但聽到這話,朱慈烺卻笑著搖搖頭。
“父皇,此事萬萬不可!畢竟物以稀為貴,這東西要是太多,說不定會起到反效果。”
“再說了,即便京城一地的大明國債賣完了,百姓要是想買,也可以去其他地方購買,這樣也可以加快其他地方大明國債的售賣速度。”
“咱們不能隻盯著京城這一塊地方,要把眼光放長遠一些。”
崇禎聽到這話覺得很有道理,便不再堅持了。
不管怎麼說,這件事情還是很讓人開心的。
隨後他看著朱慈烺,眼中滿是讚賞與欣慰。
“還是你考慮得周全,朕果然沒有看錯你。”
緊接著就在這時,朱慈烺又好像想到了什麼,然後變戲法一般從袖中掏出一份奏折遞給崇禎說道:
“對了,還有一件事情需要父皇您看一下。”
他的臉上帶著一絲玩味的笑容,仿佛這份奏折裡藏著什麼秘密。
崇禎聽到這話也有些好奇,便伸手將奏折接過來。
可打開一看之後,崇禎的臉色就變得有些難看起來。
因為這份奏折上麵說的事情,居然是恢複驛站的事情。
這對於崇禎而言,也是一件不想提及的往事了。
因為當年正是他下令裁撤驛站,這才造就了李自成這樣的人物,導致大明江山陷入了風雨飄搖之中。
如今這份奏折又提到了恢複驛站,怎能不讓他心中煩悶呢?
因為這簡直就是在打他的臉啊!
一時間,崇禎緊緊地皺著眉頭,眼神中透露出一絲憤怒與無奈,手中的奏折也被他捏得皺巴巴的。
崇禎當年毅然決然地裁撤驛站,此舉在明朝末年的曆史長河中激起了層層波瀾,成為後世議論紛紛的重大決策。
歸根結底,還是因為這項決策導致了李自成的崛起,並且最終覆滅了大明。
然而若細細探究其背後的緣由便會發現,這一決策並非如許多人所誤解的那般是出於崇禎的昏庸無道,而是當時明朝所麵臨的嚴峻形勢所迫,實乃無奈之舉。
明朝末年,國家財政已然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危機之中。
遼東之地,建奴勢力如日中天,不斷侵擾邊境,邊境戰事頻繁,軍費開支如同無底洞一般吞噬著國庫的每一分銀兩。
與此同時,國內又連年遭受災荒,百姓流離失所,餓殍遍野,急需大量資金用於賑災救濟。
說白了,就是乾什麼都需要錢!
而且需要很多很多很多的錢!
然而這個時候的國庫收入卻日益減少,財政缺口如同滾雪球一般越滾越大,簡直令人觸目驚心。
在這樣的背景下,驛站係統卻如同一個巨大的吸血鬼,每年耗費白銀超過兩百萬兩以上,成為財政的沉重負擔。
本來要是驛站能夠正常履行他們的職責,這點錢花了也就花了。
但是到了明朝中後期,驛站卻逐漸淪為了官員們貪汙腐敗的溫床。
官員們私用驛馬、虛報開支、索要賄賂等現象屢見不鮮,這就導致驛站運營效率低下,不僅無法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反而加重了財政壓力與百姓負擔。
與此同時,當時的工科給事中劉懋上疏,提出了‘裁驛遞以蘇民困’的建議,聲稱這麼做了之後每年可以為朝廷節省白銀六十萬兩銀子。
禦史毛羽健也因個人原因對驛站心生不滿,聯合提議裁撤驛站。
而這一建議,對於急於緩解財政困境的崇禎來說,無疑是一根救命稻草。
一來是當時的崇禎確實是太缺錢了,所以他隻能想儘一切辦法省錢。
二來是崇禎知道,當一個機構過於臃腫,卻又無力發揮其功效時,裁撤其實是最好的選擇。
於是,崇禎最終采納了這一建議。
不過崇禎也不傻,他並未裁撤所有的驛站,而是保留了一部分重要驛站,其餘大部分驛站均被裁撤。
然而崇禎在裁撤驛站的過程中卻犯下了一個致命的錯誤。
那就是他未能對這些失業的驛卒進行妥善安置,導致這些人既無土地耕種,又因戶籍限製不能從事其他職業。
最終這些人大多數淪為流民,成為社會不穩定因素。
有些失業驛卒走投無路之下,紛紛加入農民起義軍,其中李自成便是最為典型的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