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道的固化問題,一直都是張揚和聖師探討的問題。
當然,聖師自己也是比較注意的,才有了聖道的問心三關。
實際上,如果沒有問心三關,聖道修行者會比現在多很多。
畢竟讀書這件事情,如果有了好處,還是很多人願意去讀的。
隻是因為問心三關的存在,導致很多讀書人進入不了聖道的門檻。
聖師嚴肅地問道:“你覺得,這些律法的存在,會導致人心固化?”
張揚想了想,問道:“聖師伯伯,問你一個問題,律法存在的本質是什麼?”
“是秩序。”聖師毫不猶豫回答道。
這個問題,他們很久以前就討論過。
“為何要有秩序?是不是因為有些人的行為,已經超出了常理?”張揚自問自答,“那我請教一個問題,一個八十歲的老人,被一個二十歲的年輕人扇了一巴掌,如何處理?”
聖師疑惑地問道:“為何?”
“你老人家作為聖道先驅,還要問一個為何。”張揚嚴肅地說道,“但是,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都會覺得年輕人打老人是不對的。
老人是弱者,年輕人是強者,強者打弱者,這就是不對的。
這是無數人樸素的認知。
現在,假設這個老人是乞丐,因為乞討的時候,弄臟了年輕人的錦服,所以年輕人打了老人......這是一種情況。
再假設,這個老人是壞人,故意碰瓷年輕人,訛了年輕人一大筆錢,年輕人氣不過,打了老人......這又是一種情況。
甚至這老人是殺手,要殺年輕人......這又是一種情況。
或者本身就是年輕人欺負了老人......
現象是年輕人打了老人,緣由卻有可能出現很多個。
而周圍的民眾有一部分人是無知的,甚至有的人是故意被引導的,現在,輪到楊焦來處理這個問題。
請問,他的律法如何處理?
他用什麼律法來處理?”
聖師神情嚴肅起來,緩緩地說道:“所以,你的意思是,律法是因為現象出現以後,才誕生出來的,有滯後性。”
張揚沒有直接回答,又繼續問道:“我們繼續來討論另一種問題。
如果一個現象的發生,我們就用一種律法來約束這種現象。
那一萬個不同現象的發生,就會有一萬個不同的律法出現。
十萬個呢?
百萬個呢?
那律法的條文,會不會變得比山還高?
律法越來越多,規定得越來越細致,那這些律法是不是就化為了無數的框架,讓所有人能夠活動的空間越來越小?
當這樣的律法條文一萬條、十萬條、百萬條的時候,眾人還能動彈嗎?
這是不是就是另一種固化?
我猜你可能會說,律法不用那麼細分,而把同類型的現象,約束在同一個律法條文裡麵。
這問題又來了。
聖師伯伯,當初我給你做過一篇專訪,你有沒有發現,同樣的話,隻是因為解釋的不同、理解的不同,就會出現歧義?
而當出現了歧義,這個律法就有了鬆動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