辯駁的大臣,皆不提謄錄。
因為謄錄的出發點太好,無法質疑謄錄,所以他們都拿科舉糊名說事。
“啟奏陛下,公平取士乃是科舉之根基,糊名之法和謄錄之法可先在明年科舉試行,以測試糊名和謄錄製度下,與以往有何不同之處。關於德行考察之事,可後續再議如何完善補充,務必使我大唐科舉既能公平公正選拔有真才實學之士,又能兼顧德行操守之考量,為我朝江山社稷選出真正的賢能之才。”
李瑄也向李隆基一拜,說出一個折中的想法。
隻要能試驗一次,他就能保證將兩法推行下去。
“啪啪啪……”
李瑄話音落,裴寬以笏擊掌,表示讚同。
緊接著席豫、吳兢、李峴、楊慎矜、楊璹等大臣迎和。
就連一些原本中立的官吏,大多數都迎和李瑄的話。
還是那句話,如果沒有“曳白”和“野無遺賢”,科舉糊名有待商榷。
這兩件事情朝野非常不滿,連士人都知道,如果大臣弄權,他們家世即便再好,也無法進士及第。
索性讚同李瑄改革科舉製度。
況且李瑄在辯論的時候,壓製反對者,有理有據,讓他們覺得十分有說服力。
自始至終,李林甫沒有提出一句話。
因為李瑄針對他的意思很明顯,野無遺賢已是事實,說不如不說。
後悔啊!
本以為隻是李瑄不在之時的一個小手段,討好聖人的同時,讓聖人對他更信任。
李林甫不明白聖人為何會轉變這麼快。
他已經可以預料到此事傳出去後,朝野會對李瑄一片讚揚。
同時還會帶來對他的嘲諷。
“既然宰相和大臣大都同意科舉糊名和謄錄,從明年科舉開始試行。李相親自招募文筆好的文人,為謄錄文吏,以期明年可以直接派上用場。”
李隆基抬手示意文武大臣停止掌聲以後,向諸大臣說道。
依舊將此重任交給李瑄來做。
謄錄文吏,屬於流外官,不可能有品級。
但一定會有不得誌、生活拮據的文人願意充當行列。
李隆基都這麼說了,其他的官吏再勸也是徒勞的。
隻能默認科舉改革。
朝堂上李瑄和李林甫博弈,李瑄又一次大勝。
野無遺賢事件,相當於是李林甫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受到威望打擊的不單單是李林甫,還有以他為首的“保守派”。
他們不禁懷疑李林甫能否為他們爭取利益。
可朝堂上裴寬表麵上中立,實則偏向李瑄。
除了李林甫這樣李瑄的政敵,他們再也找不到其他頂梁柱了。
隻希望李林甫能快點振作起來,尋找常平新法的漏洞,對李瑄進行有力的回擊,穩定士氣。
“退朝……”
“恭送陛下……”
隨著監禮官的退朝聲,文武大臣的齊聲送李隆基離開。
“右相臉色不太好,我看今日就不必去中書門下堂了,回去休息幾日,這裡有我和左相足矣。”
前往中書門下堂的時候,李瑄看到一臉鐵青的李林甫,明知故問地說道。
“鞠躬儘瘁,死而後已。我就算是死,也要像夏侯嬰、公孫弘一樣死在任上。”
李林甫說了一句氣話,他用西漢的兩位丞相,表達自己的誌向。一定要與李瑄這個亂政之人,鬥爭到底。
“何必呢!按照輩分,我要稱呼右相為叔祖父。我們都是一家人,你該安享晚年才對,你看我父親那樣無憂無慮,多舒坦呐!更何況右相年長我父親不少,怕是以後沒機會享天倫之樂。”
李瑄笑著向李林甫說道。
李林甫的握緊拳頭,他覺得李瑄的話十分刺耳。
他與李瑄第一次見麵的時候,自稱輩分大過李適之,卻被李瑄反問輩分比聖人還大一輩,難道入皇宮不需要稟告嗎?
同樣是扯血脈關係,李林甫卻覺得是羞辱。
這是在罵他老了就該好好回去休息,趁早退位讓賢。
“李相,我一直認為你很聰明。可你變法顯得太糊塗了。你看不清形勢,遲早會騎虎難下!”
李林甫深吸一口氣,向李瑄還擊道。
這是他的心裡話。
他承認自己有些地方敗給李瑄。
但這一點,他絕對沒有看錯。
“右相莫要亂我道心,變法強國,勢在必行。我一定會讓國家安定,百姓安樂,我們拭目以待!”
李瑄看著李林甫,突然笑了一聲。一副自信的笑容。
甚至李林甫都有些被感染,目光錯愕。
難道李瑄真是白璧無瑕,和表麵上一樣高風亮節?
兩人明明知道道不同,不相為謀,卻還是一同走向前往中書門下堂的路上。
同一條路,卻形同陌路。
李瑄在中書門下堂,與李林甫和裴寬一起觀看從地方來的文書。
探討該如何處理,今日李隆基未來。政事決於宰相。
中午的時候,李瑄回到吏部衙門。
此時,李瑄對吏部的官吏已經熟悉,哪怕是小小的書令史,李瑄也知道他們的名字。
作為宰相,本是高高在上,但普通的官吏,卻無時無刻不在感受李瑄的平易近人。
以往吏部侍郎,都不可觸摸。
現在宰相兼吏部尚書,卻能和書令史談話,問吏部情況。
一句“大有可為”這個四個字,不僅僅是鼓勵,也讓低級官吏更加努力。
禮賢下士不論在什麼時候,都是適應的。
相比於李彭年主持吏部的時候,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
李瑄為消弭李彭年在吏部的影響力,所以每天下朝後基本都會來到吏部,主持事務。
當然,李瑄也沒有忘記新官上任,三把火。
他通過查驗,發現吏部的吏部司郎中徒有虛名,於是上奏將其免職。
舉裴遵慶為新任的吏部司郎中。
“啟稟李相,新任的考功主事杜甫來吏部報到,現正在衙門之外。”
小吏向李瑄稟告。
“嗯,讓杜主事來見我吧!”
李瑄向小吏交待。
“是!”
小吏退出去後,不一會兒,一襲青色官袍的杜甫,邁入正堂。
“杜甫拜見李相!”
杜甫入正堂後,滿懷感激地向李瑄一拜。
此時他心情起伏,無以言表,
“子美不必多禮。”
李瑄請杜甫入座。
李白是被李隆基“賜金放還”的,李隆基不喜李白的性格,使李瑄無法將李白調回京。
其實李瑄非常遺憾李白的“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儘還複來”。
現在也隻能在大江南北遊蕩,為華夏民族揮灑浪漫的藝術。
“下官未能製科及第,幸得李相看重,授予重職。今後如有事務,請儘管吩咐,必倍力而為之。”
杜甫向李瑄感謝道。
“是朝中有奸佞作祟,否則以子美的才華,何至於落第呢?不過子美也不用太在意及第的身份,我相信子美一定能處理好事務。”
李瑄動情地向杜甫說道。
先讓杜甫在考功主事,時機一至,李瑄會讓杜甫加入新法的事宜中。
“下官雖卑微,但必全心全力支持李相。’”
杜甫聽到李瑄對他的信任以後,心中更感激。
李瑄讓裴遵慶帶杜甫到工作崗位上,既然在吏部衙門辦公,會為杜甫安排住處。
杜甫在衙門內,很快就得知科舉糊名製度和謄錄製度即將頒布。
都是由李相提出。
他感歎兩法對寒門的意義重大,這是對李林甫弄權的抵製,使杜甫對李瑄的仰慕和支持,堅定不移。
放衙的時候,李瑄邀請杜甫到宋國公府中請他喝酒。
在宋國公府杜甫見到李適之,並有機會和李適之這飲中八仙飲酒。
凡是李瑄請入府中的人,李適之都會以禮相待。
哪怕杜甫隻是小官!
杜甫品得美酒,詩興大發。
他今年夏天剛到長安,就去拜訪過汝陽王,喜好玩耍的汝陽王立刻邀請杜甫飲宴。
這在期間,杜甫結交許多文人,知道一些長安中的“酒仙”,這些人或已去世,或已離開長安。
杜甫靈感噴發,當即尋來紙筆,寫下《飲中八仙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