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祿山越想越氣,食不甘味,他隻在長安待滿七天,就快馬回範陽,向自己的僚屬嚴莊、高尚商議對策。
在長安見識到李瑄的權勢,曾經不可一世的李林甫,都不得不向李瑄低頭。
攜諸葛亮劍的李瑄,宛若首席宰相一樣。
使職差遣製度下,使李瑄能主持變法,權勢如日中天。
安祿山親衛被殺死在西市,震懾了長安的潑皮無賴。
但文武百官也意識到李瑄在對付安祿山。
安祿山一直不被文武百官喜歡。
明明因貪功冒進,敗仗全軍覆沒。卻還能步步高升,但凡是武將心裡都會不服氣。
身為邊帥,一年從範陽跑回長安數次,不斷討好聖人,文官都會不喜歡。
雜種胡人的身份,比普通胡人更卑賤。
安祿山都可以當楊玉環父親了,卻腆著臉認楊玉環為乾娘。文人士子皆鄙夷。
在這種臭名遠揚下,大部分文武百官甚至認為安祿山親衛搶劫是真的。
隻有極小一部分覺得蹊蹺。
如李林甫這種,他想為安祿山申冤,但害怕是陷阱。且三司被李瑄掌控。即便有念頭,也擔心李瑄玩弄權術。
李林甫隻能在安祿山離開前,召其入府邸,雖然隻是送行安祿山,但兩人皆心照不宣。
因為他們的敵人都是李瑄!
七月中旬,梨子快熟了。
楊釗因審理案子有功,被李瑄舉薦為給事中,兼禦史中丞,專判度支事。
溜須拍馬的楊釗能晉升,令朝野頗有微詞。
但李瑄知道李隆基有意提拔楊釗。
因為李隆基自以為自己發現楊釗是“大才”。
李瑄隻不過順水推舟,提升楊釗的地位,讓安祿山惶惶不可終日。
李瑄會讓安祿山認為,自己哪怕不被李亨登基後殺死,也會被楊釗害死。
野心勃勃的安祿山唯有一條路可有。
但楊釗並沒有控製禦史台,因為李瑄舉薦楊慎矜為禦史大夫。
讓楊慎矜提升地位,繼續掌控禦史台。
然長安在此事發生一件大事,支持李瑄變法的大吏,禮部尚書席豫,在長安病逝。
彌留之際,李瑄前去看望。席豫握住李瑄的手,他沒有讓李瑄照顧他的後人,隻是祝福李瑄完成變法:“雖不得見,亦可瞑目。”
李瑄回應席豫,變法遲早會成功!
席豫清醒的時候,留下遺囑:“三天即入殮,殮畢就葬,不要久留,以免乾擾公事私事;財用不足,可出賣住宅來辦理後事。”
席豫僅有的金壺,用以濟生堂之中,家中的餘財也不多。
之前的俸祿,席豫也多有接濟子孫和親戚。
現在去世,卻要賣宅子為葬。
李瑄感於席豫的清廉,贈予金器玉器,厚葬席豫至鹹陽原,令顏真卿為席豫寫悼文。
並請奏李隆基,以被稱為“詩人之冠冕”的席豫諡號為“文”。
李隆基同意,並追贈席豫為江陵大都督。
其爵位按製降一級,由長子繼承。
當初賀知章乞骸骨歸鄉的時候,席豫贈予“此行三千裡,那堪長彆情”。
現席豫成為繼賀知章以後,去世的又一大詩人。
李瑄對席豫的死非常感慨,因為席豫本就是一個清廉的大臣,然而幾年前席豫在任河北黜陟使的時候,李隆基問席豫安祿山怎麼樣,席豫直說“安祿山公正無私”。
裴寬也說過“安祿山可堪大任”。
再加上李林甫被安祿山的外表欺騙。
李瑄明白安祿山蠱惑人心的本領,怪不得李隆基會被安祿山迷惑得團團轉。
席豫身為禮部尚書,然此朝堂達奚珣和李岩,皆為禮部侍郎。
他們都有機會,位列三品。
李林甫想趁機推薦達奚珣為禮部尚書,但被李瑄和裴寬以“文望不足”為由否決。
江西、山南、黔中、嶺南等道黜陟使韋見素已經向吏部和中書門下堂,多次彈劾所過之地的官吏不法。
並上書全力支持新法。
韋見素已經是花甲之年,他出自京兆韋氏,其父是前太原尹韋湊。
他進士及第以後,先後在地方、朝堂任職數十年。
李瑄以此推薦韋見素為禮部尚書,令韋見素回京任職。
李隆基見李瑄和裴寬力薦韋見素,便同意韋見素任禮部尚書,兼任主事禮部的使職。
李瑄又舉薦雪災有功的路嗣恭為江西、山南、黔中、嶺南等道黜陟使,令他巡視地方,監察新法。
他儘量彌補席豫去世後,變革派的實力。
七月下旬的時候,李隆基意識到李瑄和李林甫還是針鋒相對,讓他心中很煩,於是在中書門下堂,過問李瑄和薑氏女的事情。
和開元年間不同,李隆基不想用一個宰相製衡另一個宰相。
他希望宰相齊心合力,將國家治理好。
如果朝堂一片祥和,他隔三差五上朝也沒什麼。
開元初期、中期的李隆基,不出意外,是不會廢朝的。
但此時的李隆基,哪怕三天不上朝,文武百官也習以為常。
李林甫連忙回答,三天之內,將薑月瑤送到李瑄的府邸。
李隆基再一次提示李瑄和李林甫要齊心協力,有什麼意見,可慢慢商議,不可無端爭鬥。
李瑄和李林甫當著李隆基的麵,拍著胸脯保證,絕對不會爭強。
李隆基暫且相信,以為李林甫和李瑄有親戚關係維持,會化乾戈為玉帛。
實際上兩人關係勢同水火。
彆說將表侄女嫁給李瑄為妾,就是把女兒嫁給李瑄,女婿照樣會對嶽父動刀子。
直到此刻,長安百官才知道李瑄要納李林甫的表侄女薑月瑤為妾。
難道右相和小相公要和好嗎?
一時間,朝野議論紛紛。
李適之也是剛知道這個消息,他來到天水王府,問李瑄是怎麼回事?
李瑄隻是用李隆基撮合納妾來搪塞。
李適之第一時間懷疑薑月瑤是李林甫派到李瑄身邊的內應。
會將李瑄的一舉一動,彙報給李林甫。
李瑄起初也這麼認為,但現在卻不認同。
薑月瑤明麵上想打探消息,談何容易?
李瑄讓李適之不用擔心,他自有方法去應對。
李適之知道七郎睿智,相信李瑄能處理好。
想到薑月瑤也是李玉瑩的朋友,以前經常去宋國公府,李適之隻是吩咐李瑄要處理好這段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