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瑄趁著李隆基沉迷享樂的時候,研究新法政策,認真觀察新法傳至州郡時的效果。
新安令被殺後,地方官吏最起碼在明麵上不敢阻撓新法。
李瑄連堂兄都敢殺,向他們落刀的時候,一定會更迅速。
李瑄也總感覺在華清宮處理政務,像是被什麼遮蔽眼睛一樣,難以斷天下大事。
但他儘量仔細,派人收集各方各麵的消息。
好在岑參和劉單告訴李瑄,他們已經在冬天之前,將第一批河南、河北的百姓,遷徙到青海、九曲。
那裡已有為他們搭建的房屋。
路上不免有人病故,但概率極低,百姓們沒有出現慌亂。
馬車準備很足,可以使老幼代步。
李瑄通知劉晏、高適等郡守,一定要照看好新遷徙的百姓。
他們的定居點,暫時不能和本地人混合。
因為風俗習慣有較大的差彆。
以無主地為主,如青海哈河附近等地區,可以存在不少人口,也可以耕種,但需要大規模開拓。
接下來的幾年,第二批、第三批移民,也要漸漸完成,以充實邊境的實力。
將來會以城池,融合不同風俗的漢人,甚至其間的胡人。
慈幼堂、濟生堂的籌辦,李瑄一直放在心上。
李瑄還時不時將陳藏器和王冰叫到華清宮,詢問他們缺少什麼。
他可以立刻去補充,儘可能地為濟生堂提供支持。
冬天,正是傳遞常平新法的時候。
由於諸地本就有常平糧倉,統計完成,政令下達後,就可以直接實行常平新法。
在常平新軍的監督下,不需要有其他的準備。
一場雪飛,一場雪停。
轉眼間,進入天寶八載。
在華清宮下過年,確實不是李瑄希望的。
但李隆基懶得回長安,依舊在溫暖的華清宮中,夢為神仙。
隻是在元正日的時候,李隆基帶著文武百官到朝元閣朝拜。
然後大年初三的時候,於華清宮宴樂百官。
李隆基早早讓李瑄準備上元節燈會。
他要在華清宮,與玉環娘子一起,欣賞上元燈燭。
但新建的華清宮,想要布置如長安那樣的燈火,耗資巨大。
因為大唐皇帝觀賞的,可不是平民百姓那樣的“火燭”、“火燈籠”。
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
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
遊騎皆穠李,行歌儘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這是與杜甫祖父齊名的蘇味道的名篇,描述高宗時代的上元夜。
李隆基執政的時候,使元宵節更盛大,他不惜斥巨資搭建燈輪、燈樹、燈樓等,各種新型花燈的設計更是巧奪天工,精美絕倫。
上元夜時,宮中選出的歌女,頭戴花冠,身穿霞帔。每一名歌女的服裝就要花費三百貫,可見典禮的奢華。
所以李瑄要想在華清宮搞出長安那種氣氛,所花費錢財,最少得數百萬貫。
這是一個天文數字。
李瑄是迎合上意,但不想在變法的時候,於此上麵花費,這些都是民脂民膏。
“七郎,上元夜將至,聖人吩咐你籌備上元夜典禮,現宮殿內外,不見花燈,不見器具。屆時如何向聖人交代?右相被你壓製,正想著彈劾你呢!”
正月初八,高力士來中書門下堂見李瑄。
李瑄領下籌備上元典禮,卻遲遲未付諸行動。
李隆基允許李瑄動用國庫金銀,大辦特辦。可現在李瑄既不動用國庫絹錢,也不耗費工匠。
讓高力士看著著急。
在高力士的計劃中,要將整個驪山妝點,讓聖人和娘子登上驪山頂部的翠雲亭上,一覽燈樓美景。
高力士催促李瑄多次,但李瑄每每都說“高翁放心!”
可臨近上元夜的時候,高力士的心一點也放不下。
“高翁放心!”
李瑄握住高力士的手,讓他穩住心態。
李隆基若在長安,依照以往的燈樓、燈具,花費雖大,但不會太大。
但李瑄不想費時費力又費錢地在華清宮另設燈火舞台。
“七郎總讓我放下心,可我的心怎麼能放下呢?”
高力士焦急地說道。
他害怕聖人和娘子因此不開心,怪罪李瑄。
李瑄要不想乾,當初聖人下達任務的時候,李瑄可以推脫給內侍省的。
現李瑄把任務領了,兩個月來,毫無動靜。一旦讓聖人失去興致,哪怕再受寵,也會難受。
“我是什麼樣的人,高翁還不清楚嗎?我有分寸,高翁靜待上元夜到來,絕對不會讓聖人和娘子失望。”
李瑄拍著胸脯擔保道,讓高力士相信他的辦事能力。
“唉!七郎啊,希望你能儘善儘美……”
到此地步,高力士不再追問。
哪怕現在準備燈樓、燈具,也來不及了。
這一日,李瑄處理完畢政務後,回到天水王府。
此時已經天黑。
曆史上的這個時刻,李林甫全掌政事。
所有文書不在中書門下堂,而在李林甫的府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