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生堂中,李瑄與陳藏器、王冰交談過後,又親自來到廣場上,召見一眾學生。
李瑄的言語如一盞明燈,親自為他們指明方向。
他提倡醫德,鼓勵學生們深入研究藥理與醫理,希望他們永無止境地去探索。
他提出“酒精”的概念,以蒸餾酒的方式,不斷地去分離、提純,做到這個時代極致的酒精。
酒精對醫學的作用,不言而喻。
他以扁鵲、華佗、張仲景、孫思邈這些古代神醫舉例,通過他們的特長,闡述醫學的博大精深。
如華佗的外科手術,絕對有可行性。
醫者克服疑難雜症,不能閉門造車,需要交流病理。
濟生堂中,不要想著藏著掖著,老師要對學生傾囊相授。
有朝一日,學生成為大醫,老師也無上光榮。
最後,李瑄著重描述大醫的概念,使大醫深入人心。
並當場授與陳藏器大醫的稱號,封宜君縣侯,表彰他的貢獻。
將來還會送上代表大醫的玉葫蘆。
醫者封侯,古今未有。
懸壺濟世,醫人無數;編著《本草拾遺》十卷,加上為濟生堂嘔心瀝血十餘年。
陳藏器當得起大醫稱號。
漢人對官爵念想根深蒂固,自古名醫,沒有幾個不當官,且不想當官的。
隻要讓醫者看到封侯的動力,他們一定能對醫術產生突破。
科技上、天文地理、數學上,也會如此。
至於王冰還年輕,學術上和貢獻上還不足。
曆史上王冰活了九十多歲。
這個時代,能活九十歲不得了,這是他夢寐以求的歲數。
李瑄覺得王冰鑽研養生之術真有門道,在合理之內,李瑄會向他請教一番。
學生們專心致誌地聽從至尊的每一個字,又見證大醫陳藏器封侯,他們心潮澎湃,不能自已。
奮鬥的種子,已在心中種下。
翌日,李瑄從濟生堂離開,陳藏器和王冰帶著所有的學生送李瑄。
身為天子的李瑄,向學生們揮了揮手,登上龍輦。
學子們無不眼眶濕潤,他們能感受到至尊的期望。
這是真正的受國之垢,是為社稷主;受國不詳,是為天下王。
……
離開濟生堂,李瑄從長安城北繞過去,到達鹹陽。
他先是前往鹹陽的慈幼堂中。
至尊駕臨這種不祥之地,使慈幼堂的小吏猝不及防。
鹹陽的慈幼堂,管理者不過是流外官,他哪敢想麵前的男子是當今聖上?
他陪伴李瑄,觀看慈幼堂。
慈幼堂的工作人員,主要是周圍鄉裡的婦人。
李瑄看到慈幼堂的孩童,有先天殘疾的,也有身體健全的遺孤。
說句殘酷的話,一個慈幼堂,不一定夠一縣使用。
好在鹹陽屬於較為富裕的縣,遺棄嬰兒的並不多。
“快……來拜見至尊。”
慈幼堂的堂主王青山將孤兒聚集在一起,這是出於禮儀。
在房屋中,還有一些嬰兒,或年紀小的,依稀能聽到隔窗傳來的啼聲。
“在這裡,無有皇帝!”
李瑄輕斥王青山一聲。
看一眾小兒小女,最大也不過和他的兒女一樣,哪知道什麼榮辱與禮節?
“是寫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皇帝嗎?”
一個衣著簡便,與孩童們縮在一起的小女孩怯生生地說道。
本不應該這麼膽小,但李瑄身邊架勢太大了,外麵全是氣勢洶洶的兵馬,嚇到這些孩童們。
“正是。”
李瑄笑道:“小娘子今年幾歲?”
“八歲!”
小女孩吐出這兩個字。
“和我女兒一個年歲,望你茁壯成長,一樣永樂。”
李瑄走過去半蹲下握了握小女兒的小手。
他非常憐惜。
他不想以最大惡意去揣測,希望她們的父母,有的確實有難處,迫不得已將自己的父母遺棄。
而李瑄的舉動,震驚堂主王青山。
這可是皇帝,在百姓心中勝過李世民的至尊。
竟能這樣屈身。
真如傳說中一樣,心懷蒼生。
官吏們知道,至尊一直以來踐行仁德。
哪怕上位不是很光彩,仁德之心依舊在。
特彆是皇宮之中,禁止選秀。
李瑄的理由很簡單:蒼生皆苦,色比德重乎?
意思是百姓還在受苦,君王哪能不去操勞天下事,而藏於明媚後宮呢?
從三宮六院到宦官,什麼宗廟社稷大事,說得冠冕堂皇,無非就是皇帝一己之私罷了!
“小郎,你叫什麼?”
李瑄又問旁邊的一名小男孩,他的臉較為粗糙。
“至…尊,此孩兒不能聽,不能言。草民為他起名為王明。”
王青山向李瑄說道,語氣顫抖緊張,他隻是連鄉試都不能的窮酸書生。
官府招募慈幼堂管理者的要求是識字,許多文人因輕賤而不願,他因養家糊口而來。
幾年下來,曆經磨難,也與孩童們產生感情。
在不忙的時候,用他淺薄的知識,教一些孩童識字。
“他可感受到我的聲音。”
慈幼堂是一個令李瑄難過的地方,他起身吩咐禁軍大將軍薛錯:“去殺兩隻羊,燉肉給孩子們吃。”
“遵旨!”
薛錯退下去吩咐。
安撫一番小孩兒,他又在王青山的帶領下,進入內屋,看望簡陋房屋內的嬰兒。
沒有母乳,狀態不是很好。
“現慈幼堂有多少孩童,歲數幾何?”
李瑄向王青山問道。
“回至尊。鹹陽慈幼堂自天寶七載建立,彼時已收攬棄嬰。曆經多年,現慈幼堂有嬰孩七十八位,最小者月餘,最大者已十歲。”
王青山向李瑄回答道,
慈幼堂屬於大唐所提倡的“仁”,與儒家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符合。
李瑄建立慈幼堂,無疑是浪費錢財的。
但這是陽謀,哪怕與李瑄政見不同,也無法去拒絕,怕被戳脊梁骨。
楊國忠夠自私自利了,他隻敢削減慈幼堂資費,不敢取消慈幼堂。
“嬰兒都吃什麼?”
李瑄又問王青山。
“隻有米粥,偶爾請鹹陽城中一些奶水充足的婦女喂一次。”
王青山回答道。
“營養不足,嬰兒夭折不少吧!”
李瑄聽到這話,立刻聯想到這一點。
“三四個孩子,隻能一個養大。”
王青山已親手掩埋不少嬰兒,有些棄嬰一送到濟生堂,就已無藥可救。
“布局慈幼堂,任重而道遠!”
李瑄緩緩說道。
他心中的計劃,窮其一生,不知能否普及。
儘快讓所有慈幼堂擁有棉衣棉被。
牛奶通過消毒,製成奶粉,到達慈幼堂,才能使夭折率降低。
同樣,也可應用於普通百姓家中。
在慈幼堂外轉一圈,李瑄看到慈幼堂的耕地。
一共上百畝,由王青山和雇傭的婦女耕種。
很一般,需要官府補助。
等慈幼堂的孩子長大後,還需要分配一些田地。
窺一斑而見全豹,李瑄通過臨近長安的鹹陽慈幼堂,已經差不多可以預料諸郡慈幼堂的狀況。
地方上,慈幼堂隻是普及到郡。
一郡養一個慈幼堂,一定是很容易的,就看地方上有沒有心。
“鹹陽令有無來過慈幼堂?”
李瑄在田地中看一番,他突然問王青山。
“前任鹹陽令未來過,去年新任鹹陽令繼任的時候來過一次,今年過年時又派人送一些肉食。以前缺衣少食,自新縣令來後,倒不缺少了。”
王青山向李瑄回答道。
原本的縣令,不過是巴結楊氏而得官位。
李隆基西逃到時候,他看勢頭不對,直接逃命。
李瑄聽後,暗暗點頭。
他記得新任鹹陽令是李廙。
李廙是李世民的玄孫,同時也是宰相劉晏的妹夫。
任他為這麼重要的位置,當然不是李廙的背景身份,而是李瑄看重李廙的清廉和能乾,認為他能治理好他規劃的鹹陽。
後世,劉晏拜訪妹夫李廙的時候。他看到李廙家中的門簾十分破舊,幾乎都要斷裂,卻還在使用。於是命屬下測量門的尺寸,然後用沒打磨過的竹子編成簾子,不加修飾,將要把它送給李廙。
本來也不是值錢的東西,又有妹夫的關係,但劉晏怕李廙清廉拒絕,一連三次帶著門簾去李廙家,都不敢提這件事就離開了。
濟生堂在鹹陽城外十五裡,靠近一個叫靈木鄉的鄉裡,李瑄已經來濟生堂好久了,李廙也沒過來拜見他。
當天,李瑄的隊伍駐紮在濟生堂周圍。
他在日落黃昏的時候,看到孩子們吃肉時的歡呼雀躍,不免感觸。
第二日,李瑄的隊伍離開慈幼堂,前往鹹陽城。
他離開的時候,一眾孩子趴在木欄杆旁,望著李瑄車駕離去的背影。
這時候,生出朝陽。
……
沒多久,李瑄到達鹹陽城外,鹹陽令李廙攜官吏出城迎接。
“臣拜見至尊!”
“朕昨日已到鹹陽慈幼堂,為何不來見朕?”
李瑄一見李廙,就向這位同輩親戚問道。
“至尊未有召見,臣不能撇下縣中事務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