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君王一直欽佩天將的赫赫威名,是您擊退了邪惡的大食人,給波斯地區帶來新生,也為天地迎來光明。”
“尊敬的皇帝陛下,請允許我再次表達對您的敬意!”
阿波加斯再次向李瑄一禮後,說道:“我代表我們的君主和國家,向皇帝陛下獻出寶物,願兩國邦交永固,情誼長存;願東方和西方文明燦爛,如日月同輝。”
說著,阿波加斯開始下令仆從,將攜帶的國禮拿下。
他們非常禮儀地從車上取出一個個匣子。在進入長安之前,阿波加斯已經準備好。
由於國家文化的顯著差異,羅馬帝國也不知道大唐皇帝喜歡什麼。
在西域的時候,他們也未打聽到天將軍的愛好,隻能以自己來時的準備為主。
等所有仆從捧著一個個匣子正端而立。
阿波加斯呈躬身的姿態,意指請李瑄參觀,他和翻譯將一一為大唐皇帝介紹這些珍寶的來曆和意義,顯示他們羅馬帝國出使大唐帝國的友誼。
李瑄沒有拒絕,他帶著官吏們隨阿波加斯一起,由西至東,一一觀看。
“尊敬的皇帝陛下,此為我們國家最精湛技藝製作的寶石項鏈……”
第一件寶物是一件以綠色寶石為主的黃金項鏈,一看就貴氣逼人。
相較於東方王朝喜愛玉器,羅馬帝國自古以來對寶石情有獨鐘。隨著時代的推移,他們對寶石的眼光也在不斷變化。
眼前項鏈上的綠寶石,掛在“花瓣型”的黃金上,有鴿子蛋大小。
直至現在的羅馬王朝,此寶石既保留了古羅馬人喜愛的硬朗,又不失柔美之感,使得珠寶飾品表現出“剛柔並濟”的獨特美感。
同時,項鏈也是古羅馬貴族女子最珍貴的寶物。
但就是這一件希世珍寶,看得李瑄身後的文武百官直搖頭。
任阿波加斯說得天花亂墜,他們也不認為此是好物品。
大唐的貴婦們把珍珠戴在脖子上,更顯得有貴氣。
“很不錯。”
作為皇帝的李瑄,為展現風度,哪怕再不符合唐人的審美,他也會稱讚其不錯。
第二件是一個寶石戒指,在羅馬帝國。
寶石戒指意味著權力的象征,能佩戴它的,非富即貴。
品質越好的寶石戒指,代表權力越高。
第三件寶物是一枚華麗的胸針,由四種顏色的寶石吊墜,他揚言是凱撒大帝佩戴過的胸針。
他擔心李瑄不知道凱撒大帝是誰,又在旁邊一頓吹噓,旨在凸出此胸針的厚重。
他的話也被起居郎一字不差地記錄下來,不管是不是凱撒大帝佩戴過的胸針,以後它就是。
第四件是一條紫水晶項鏈,個個顆粒飽滿,打磨均勻,一氣嗬成。此寶物看起來倒是符合大唐貴族對其的審美。
接下來,一件件由君士坦丁五世從寶庫挑選的珍寶,由阿波加斯獻給李瑄。
他與君老五以這種方式進行交集。
但李瑄也發現君老五獻上的寶貝質量參差不齊,還有琉璃製品,半寶石製品。
當然,在羅馬帝國,這些可能都是難得一見的寶物。
平心而論,如果阿波加斯的話屬實,有的寶物倒也真不錯,比如古國王的權杖,以及關於宗教的一個巨大綠寶石十字架,還有一個純黃金的希臘神像,以及一些古羅馬時期的金幣。
這些對華夏來說,有許多研究價值。
直到最後一個匣子,阿波加斯先說起前話:“在遙遠的數百年前,地中海南麵有一個叫迦太基的國家,他們之中,有一名非常勇猛的統帥叫漢尼拔,此人像天將軍一樣神威蓋世……”
他繪聲繪色地向李瑄講起漢尼拔的故事。
他一定要讓大唐皇帝知道漢尼拔的事跡,知道這是西方大地上備受推崇的人物。
李瑄也認真地去聽。
他聽過漢尼拔,知道迦太基,但對這些屬於粗淺的了解。
“此為漢尼拔的佩刀,他直至被毒死,一直攜帶在身上。更強大的羅馬戰勝了迦太基,獲得這柄寶刀,今日就將它獻給皇帝陛下,以明皇帝陛下的功績。”
說著,阿波加斯打開匣子,取出其中的寶刀,連同刀鞘,拱手向遞給李瑄。
“唰……”
李瑄接過寶刀,緩緩將刀刃從刀鞘中抽出。
看起來不太鋒利,但有曆史的痕跡。而且上麵還有一些不知道是什麼時代的西方古文。
不錯,對將來研究地中海曆史有很大作用。
“漢尼拔,朕略有耳聞。他挺可惜的,我願稱之為西方項羽……”
李瑄說完這句話後,又添一句話:“但也不值得可惜!”
粟特翻譯也翻譯得糊裡糊塗的,讓阿波加斯以為是誇讚。
他想來也是,東方帝國浩瀚博大,也一定有漢尼拔一樣的人物。
而且羅馬和迦太基本就是敵對關係。
對他們羅馬來說,環地中海,隻能有一個主人。
而現在,圍繞著地中海已經有多個國家。
那大食帝國的崛起,必然意味著羅馬帝國的衰落。
否則他也不會跨越山海來到這裡。
“惜遠隔萬裡,隻能攜帶這些而來。如果下此交禮,一定更加隆重。”
阿波加斯在獻寶完畢後,向李瑄說道。
“我華夏為中央之國,大唐也為禮儀之邦。使君萬裡迢迢而來,已是我們禮儀的見證。千裡送鵝毛,禮輕情意重,更了解羅馬有此誠意,將來歸去的時候,使軍需將我誠摯的謝意告訴貴國君王。華夏與羅馬,是世界兩極文明的核心,絲綢之路是我們聯係的紐帶,相信由我們精誠合作,這條道路一定會欣欣向榮……”
李瑄也一臉誠摯地向羅馬帝國說道。
他可不是目光短淺之輩,他的戰略眼光,比手中寶刀的主人遠太多。
乾掉黑衣大食,大唐必然會與羅馬帝國有一番碰撞。
隻有他知道,君老五是有作為的君主,會化險為夷,成為最終的“保加利亞屠夫”。
曆史上的羅馬帝國也會在二百年後邁入巔峰。
當然,就如太陽與月亮一樣,此起彼落。
當羅馬帝國強大的時候,原本更強大的大食帝國會落下帷幕。
而李瑄控製下,代表華夏正統的大唐王朝,一定是永不墜落的太陽。
“謝皇帝陛下……”
聽到翻譯的話後,阿波加斯麵色動容,向他一禮。
他覺得李瑄很有氣度,也有讚美羅馬帝國的意象,此行他應該有所成就。
“兩國萬裡相交,曆來有攜帶所屬地花卉、農作物的傳統。昔日我們羅馬的使者出使大唐,帶來名花。現我帶來更多的農作物……”
阿波加斯又趁機將一袋袋乾燥密封的種子獻上。
李瑄聽到這個就來精神了。
自河西隴右為帥以來,他就多次嘗試從西域、大食引進農作物進入大唐。
最成功的案例是已經過十年種植,已開滿青海、九曲、隴右,初步向關中、中原、河東種植的棉花。
他一直認為,農作物、水果、蔬菜的多樣化,才是國家強盛的標致。
大唐百姓們食用的葵與藿,其實並不好吃。如果有更好的蔬菜,完全可以替代。
所以李瑄也有意選培更好的蘿卜與白菜,將其定為戰略。
因為它們產量大,食用方式多,且冬天依舊可以保存完好,供平民百姓食用。
當然,如土豆、紅薯、花生、辣椒等,是現在不敢奢望的。
大航海還未開啟,不可能將這些農作物從南美洲帶過來。
李瑄隻知道這些出自南美洲,但南美洲這麼大,在沒有航海經驗的情況下,去尋找猶如天方夜譚。
另外還有許多水果,也要經過改良。
就如驪山的梨子、杏、李、棗、桃、櫻桃、葡萄等,就是一步步選種改良的成果,所以才成為如今最經典的水果。
在阿波加斯的授意下,仆從們先後向李瑄展示了胡蘿卜,扁豆、菠菜、豌豆、卷心菜、橄欖等農作物,並一一介紹。
有些大唐已經擁有。
對大唐來說,這些農作物隻是錦上添花,並不能對大唐百姓生活產生質變。
就比如早已傳入大唐的茄子、萵筍和黃瓜,根本沒有向平民百姓普及。
剛剛起步,百姓還是種白菜蘿卜更劃算一點。
“此為蘋果種子,它是一種…:”
直到最後,阿波加斯拿出蘋果種子,才讓李瑄眼睛一亮。
一直以來,他對這種水果念念不忘。
由於華夏氣候原因,從關中平原,到河洛盆地,再到齊魯大地這一條線上,非常適合生長蘋果。
經過選培的蘋果,又大又脆又甜。
然而,現在國內的蘋果十分劣質。
實際上在張騫出使西域的時候,就帶回原產於中亞的蘋果,但這種蘋果比野果還糟糕,又小又色,沒有一絲甜度。
甚至人們沒有興趣去選培。
早就被人們踢到路邊,跟沒有一般。
但李瑄知道,來自於歐洲的蘋果,有培育價值,且古希臘人早在一千多年前就種植蘋果。
羅馬人也一直有培育蘋果的傳統,所以能從羅馬帝國帶來的蘋果,一定可以大範圍推廣。
若乾年後,絕對可以挑戰華夏土生土長的桃、李、梨、杏這四大水果的地位。
而蘋果也是豐富百姓營養的一部分。
“西域之花,開在華夏,更是我們友誼的見證;若使君再度光臨,一定可以吃到家鄉的蔬菜和水果,已為使君擺下酒宴,請入花萼相輝樓內。”
龍顏大悅的李瑄讓禁軍好好將這些農作物、花卉的種子收起。
即便大唐已有,也要種植出來,比對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