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興安嶺北麵的部落為室韋。
同樣的種族,不同的命運。
離開賴以生存的土地,他真不清楚該向何方?
……
顯德府。
李光弼麾下的騎兵,在此肆無忌憚。
前鋒仆固懷恩率領五千騎兵,神出鬼沒。渤海國堅持防守策略,無力去招架。
在室韋援軍被郭子儀覆滅的時候,黑水靺鞨首領屋作個率領兩萬騎兵,到達渤海國上京龍泉府。
這使得大欽茂有一些底氣。
唐軍一直在渤海國肆虐,也不是辦法。
大欽茂在等待莫賀咄到來,然後進行反擊。
但等來等去,也未見莫賀咄的消息。
大欽茂隻知道室韋在渡涑沫江,其他一概不知。
因為大敗的莫賀咄沒有閒心為渤海、黑水靺鞨傳遞信息。
李光弼在得知郭子儀殲滅室韋後,再無後顧之憂。
他令仆固懷恩率領前鋒騎兵再威嚇中京顯州城。
隨時準備踏入上京,尋求與靺鞨騎兵、渤海士兵的決戰。
王思禮的兵馬在李光弼後方。
如果渤海長嶺府、顯德府等兵馬儘出,斷李光弼後方。
王思禮就會率領鐵騎撲上去。
另外,郭子儀的兵馬也攜大勝之勢,渡過涑沫江,他越過扶餘府,進入渤海涑州境內,與李光弼、王思禮相呼應。
涑州距離上京咫尺之遙。
大欽茂也發現唐軍這支主力。
“唐軍的另一部主力竟然渡過涑沫江,到達涑州。室韋兵馬難道沒發現嗎?”
大欽茂急得團團轉。
眼看兩路兵馬就要威脅上京,連日的緊張,使他精神萎靡。
“大王,室韋或已凶多吉少!”
楊承慶沉吟片刻後,不得不將此可能告知大欽茂。
並且可能性很大。
既然一部唐軍主力出現在涑州,那沒理由沒與室韋騎兵相遇。
如果唐軍明知道有室韋騎兵,他們一定不會無顧及地行軍不止。
楊承慶覺得他們遭受唐人的算計,唐人借他們的手,引來室韋,以有利地勢,將室韋打敗。
如此,渤海國、黑水靺鞨、室韋“鐵三角”被擊碎,再無愈合的可能。
楊承慶想著想著打了個寒顫,唐軍將領用兵如神。
李瑄還沒親自出馬呢,就陷入此絕境中。
“輔國公,國家還有多少可戰之兵?”
大欽茂瞪大眼睛起身,他足足在殿中徘徊一刻鐘,才向楊承慶詢問道。
“回大王,渤海的步卒,還有四萬餘,但…良莠不齊,且有一半分布在長嶺、扶餘、顯得、鴨淥四府。”
楊承慶向大欽茂回答道。
渤海全民皆兵,但連著兩次大戰損失不少。
推崇漢化有好處,也有壞處。
民為重,社稷次之,君為輕。
在內憂外患下,渤海上上下下充滿怨氣,有的兵馬根本無法強征。
諸府防備唐軍,也不知曉現在如何。
“如果唐軍主力會師到上京,立刻傳我命令,讓長嶺、扶餘、鴨淥、顯德等府的士卒全部出城,堵住唐軍後退之路。本王要在上京與唐軍一決雌雄。”
大欽茂向楊承慶吩咐道。
屋作個率領兩萬黑水靺鞨的騎兵到達上京。
已經不存在守城的可能性。
如果堅持守城,黑水靺鞨一定會棄之不顧。
“大王,不能將室韋可能大敗的消息告訴黑水靺鞨,否則軍心不穩。如果屋作個問起來,就說室韋已到扶餘府,準備一起夾擊唐軍。”
楊承慶不忘向大欽茂提醒道。
三方建立在能勝唐軍的情況下,才互相支援。
一旦黑水靺鞨得知室韋被殲滅,難免會產生兔死狐悲的心思,帶著自己的部落亡命天涯。
“本王知道輕重!”
大欽茂點了點頭。
渤海君臣的議事,一切都建立在理論之上。
接連的失敗,折損大欽茂的威望,失去一部分人心。
而人心是最難揣測的。
使渤海的貴族都產生彆樣的心思。
九月二十日,駐紮在長嶺府瑕州的上鎮將軍高不平在一番思想鬥爭後,向王思禮獻城。
連日以來,最前線的長嶺府壓力太大了。
城中百姓一直在惶惶不可終日之中。
高不平手中有兩千兵馬,防守都費勁,更彆說進攻了。
“識時務者為俊傑,渤海以下犯上,勾結安賊謀逆,不該滅亡嗎?”
王思禮見到高不平後,對他的“識時務”進行鼓勵。
“是渤海冒犯天威,大欽茂以一己之私,置數十萬百姓於不顧,不配君之!”
高不平雖是堪比大唐懷化大將軍的上鎮將軍,但在王思禮這個大唐都督麵前極為卑微。
都督雖不比節度使,但這是新任天可汗任命的都督,代表著天可汗的意誌。
高不平明白,渤海很難再有勝利的機會。
在李瑄統禦下完成軍事改革的唐軍,已經是古往今來最精銳的軍隊。
而渤海國上下全無鬥誌。
與其如此,還不如投降,為自己求得機會。
“相信高將軍是忠心的,本將會如實向至尊稟告你的功績。靺鞨人也終將成為曆史,像是我一樣,三代以後,成為漢人。是多麼令人驕傲振奮的事情!”
聽到高不平言辭鑿鑿的話,王思禮會心一笑,再次安撫道。
王思禮是高句麗人。
之前大唐滅亡高句麗,使高句麗貴族全部遷到大唐,至此紮根。
現在王思禮或許還能被稱為高句麗人,但他的兒女可稱為漢人。
高句麗這個民族,將會和鮮卑一樣徹底消亡。
渤海國占據著高句麗以前的地盤,王思禮有資格向高不平說這句話。
“末將謹記王都督的教誨。”
高不平苦笑一聲,這終究是他的國家,他也身居高位。
在天下間,誰都仰慕大唐的文化,但不到萬不得已,他也不想背負罵名。
“將軍能否使河州城投降?免受殺戮?”
王思禮又問高不平關鍵。
河州城在瑕州城的西邊,雖然不大,但千八百士卒還是有的。
“河州城守將張泉為漢人,他也是末將提拔,末將一定能說服他棄暗投明。另外扶餘府的仙州城,鴨淥府的正州城,末將也有把握說服。”
高不平向王思禮拱手說道。
“哈哈……若如將軍所言,我大唐的輜重牛車都能跑到上京街,將軍一定會得到勳章與爵位。”
王思禮大笑一聲。
大唐的爵位,可比渤海國的將軍有份量。
能不費吹灰之力奪下幾座城,削弱渤海的兵馬,戰事於他們越來越有利。
高不平心有激動,他開城投降,也打算為自己和家族謀一條生路。
是以,高不平發揮自己的影響力,使大唐得到三座城池。
也可以成為補給站。
李光弼聽到高不平投誠以後,又有了新主意。
他讓高不平率領自己的親信兵馬,到中京顯州城。
這是渤海兩年前的都城,異常繁華。
拿下顯州城,對整個渤海的打擊是致命的。
高不平說自己很難勸降顯州城的守將。
“顯州並不清楚將軍投靠大唐。你佯裝戰敗的殘兵,請求顯州守將放你入內。待進入城中,立刻控製城門。我們的鐵騎很快就會支援而來….”
李光弼向高不平吩咐道。
高不平也覺得可行,為立更大功勞,他願意冒險。
中京顯州是上京前最後一道屏障,兩城相隔不到三百裡。
九月二十五日,高不平率領五百多名完全聽從他的士卒,到達顯州附近。
他在出發前分配重賞,並向麾下許以承諾。
這個時候隻要有一個士卒反水,他就會前功儘棄。
“有騎而來……快戒備……”
“嗚嗚……”
顯州城西的哨兵察覺到一隊數百人的騎兵奔來以後,大喝一聲,警戒的號角隨之吹響。
顯州一共有三千五百名士卒防守,在守將的調遣下,紛紛湧上城牆。
臨近的時候,他們發現來騎並非唐軍,而是他們渤海軍的戰旗。
數百士卒,全部穿著渤海的衣著,戴著渤海人才戴的帽子。
隻是他們盔甲殘破,神色狼狽。
有不少盔甲都有血跡。
前方的高不平騎著一匹白馬,此時這匹白馬上,從頭到脖頸,黑紅一片,像是浴血衝出一樣。
“好像是上鎮將軍!”
“上鎮將軍守衛瑕州,難道瑕州已經被唐軍攻破?”
“是高將軍,快放開千斤閘門,使高將軍入城。”
顯州城守將見高不平這麼狼狽,他以為高不平是從瑕州突出重圍,立刻讓士卒將城門打開。
瑕州一破,唐軍一定會瞄準顯州。
多幾百士卒,能多一些防守能力。
千斤閘門被絞起,吊橋被放下。
高不平沒有猶豫,一馬當先衝入城門中。
麾下士卒緊隨將軍,他們握緊自己的兵器,等待一聲令下。
當高不平進入顯州城不久,城上的渤海士卒看到遠處漫天塵土。
又有騎兵。
這一次,明顯是唐軍。
渤海士卒嚴陣以待,準備迎戰。
但過了一會兒,顯州城守將見城門還未關住,吊橋未收起,立刻大喊:“下方是怎麼回事?”
“高將軍和麾下還在門洞那裡,他們突然下馬,一群戰馬將門洞外堵得嚴嚴實實。千斤閘門的頂閘木板被高將軍的麾下隔開,無法取下。”
一名親衛上城樓向顯州城守將稟告道。
“高將軍,快讓你的兵馬離開,唐軍追上來了。”
顯州城守將趕緊來到城樓的樓梯處,對著下方高不平喊道。
高不平置若罔聞,他將原本守衛城門的士卒驅趕,麾下上百支長矛向外,還有上百麵圓盾。
至此,高不平露出狐狸尾巴,顯州城守將麵露震驚,他知道上鎮將軍叛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