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代表著,他們視中原人與異族相同。
舉個例子,韓人認為楚人和匈奴人都是一樣的,都是異族,非我族類!
可以說,這並非是個例現象,現如今漢朝各地依舊有很多這種人,依舊是這種思想。
那麼,這次匈奴的二十萬大軍和韓王信在馬邑的五萬大軍合並一處,是一股龐大的力量!
現在一個難題擺在了他的麵前,那就是到底是自己親征匈奴,還是讓韓信去?
論統兵能力,他自然是不如韓信的,而讓韓信迎擊匈奴在戰事方麵他可以絕對的放心。
可韓信若是手握重兵,來個臨陣反戈的話。
自己好不容易才穩住了韓信啊。
心中思緒湧動間,劉邦隻聽的下方各種聲音響起,臣子們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議。
“臣認為,應調遣各方諸侯國兵將,迎擊匈奴!”
“不可,王朝初建豈能如此大功乾戈?僅朝廷出兵足以拿下匈奴。”
“一字並肩王軍功卓著,統兵能力天下無雙,臣認為合該讓並肩王領軍出征。”
諸多建議如潮水般湧動而來,劉邦眉頭緊緊皺起,當皇帝很難,特彆是麵對這種抉擇的時候。
任何一條建議,都有相應的道理,也有相應的弊端和擔憂。
同時出現讓他抉擇,他必須選擇最正確的一條建議,不然失敗的後果他是無法承擔起的。
而這時,韓信忽然出列了。
他朗聲道“陛下,韓王投降匈奴,引五萬韓人投附匈奴,辜負陛下封王隆恩,由此可見是陛下對待功臣太好了。”
言畢,他轉身注視著眾臣和一列開國勳貴,語氣加重道
“本王願領兵出征,可王朝初建糧草並不充足,本王的意思是,請諸多功臣自願獻出田地,分予百姓。”
“不願獻出者,視為韓王同黨。”
簡單的兩句話,卻讓眾多大臣臉色蒼白,手腳冰涼。
並肩王,這是要趁著這個機會,拿開國勳貴開刀啊。
高左上方的劉邦,也立刻明白了韓信的意思,韓信之前提出了三條針對開國勳貴的建議,目的是為了保留善終,讓他這個帝王放心,可他卻覺得韓信的手段太狠了,並未立刻同意。
現在,韓信趁著這個機會,立刻提出了其中一條建議。
讓功臣分出田地給予百姓。
這是一種增強漢朝國力的方法,同時也能讓前線糧草充足,畢竟朝廷征收糧食,百姓們是不願意上交的。
為何?
上交了,來年吃什麼?
可若是有足夠的土地,就不同了。
既然有地可中,餓不死,依朝廷律法上交用於對抗異族的糧食,有何不可?百姓黔首更能直觀的看到匈奴異族的危害啊。
同時,這也是韓信選擇‘自汙’的一種方法,一旦此事辦成了,勳貴自身利益受到侵害必然視韓信為敵,這讓他這位天子就願意讓韓信統率大軍出征了。
劉邦心中正在思索著,此時朝堂上已經有大臣不願意了。
“我等在商議迎擊匈奴之事,與勳臣家中田地有何關係?臣不明白並肩王為何要提出此事。”
“是也,現在當務之急是商議對付匈奴的戰術。”
“匈奴來勢洶洶,又有馬邑軍隊幫助,我們連迎擊戰術都未商議清楚,卻談其他事情?”
麵對眾臣的言語,韓信淡淡一笑。
“本王自有戰術,迎擊匈奴。”
“無需你們商議。”
“並且,你們商議的戰術,在本王眼中意義也並不是很大。”
“麵對此次匈奴來攻,你們唯一的作用就是獻出家中田地,給予百姓黔首,使朝廷征糧百姓願意上交,至於其他的商議戰術、迎擊匈奴之法,不是你們該想的,你們也沒有那個本事和能力能想出來。本王的話,聽清楚了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