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麵她出現了這種,無意識的動作一直不停的情況,有時候還會在屋裡亂竄,我們就隻好把她控製起來了。”
“那個藥我感覺也有副作用,隻好停了。”
“但是停了過後,她就開始出現呆滯的情況了,時不時發一會兒呆,但是表情又像是有什麼急事兒似的,一直皺眉頭,看起來身體抽動,整個人都躁動不安。”
“最後實在是沒辦法了,突然有一天看到您的消息了,於是我們就托人打聽了一下,這才好不容易排上號,想讓您給看看。”
方言點點頭,對著患者丈夫說道:
“嗯,好,你先彆急,我來瞧瞧她的情況。”
說著,方言將患者無意識亂動的手,捏在在手。
然後強行固定住她,開始搭在了患者的寸關尺上診脈。
幾分鐘後,他鬆開手,又給另外一隻手開始診脈。
患者被控製住後,有些急躁,張著嘴“啊!啊!”的小聲叫著,嘴裡口水流了出來,他丈夫趕忙用隨身的手帕給他擦乾淨。
而方言趁著這個時間,用手電筒對著她嘴裡照射了一下,看到了舌象。
患者麵色眺白,身體消瘦,神誌呆癡,表情急躁不安,舌苔薄黃少津,舌質淡暗,舌體胖大,脈象細滑而數。
乙型腦炎屬於中醫學“暑溫”病範疇。
臨床觀察,本病的病理有偏熱、偏濕和濕熱蘊結之不同。
其中偏濕型最易出現後遺症。
方言曾經看過一篇資料,某醫院治療132例乙型腦炎,偏濕型占17例,其中15例出現不同程度後遺症。
中醫學認為,濕邪粘滯,易於阻塞經絡,病難速已。
這名患者脈有滑象,舌體淡胖,口乾不欲飲,不食,明顯屬於偏濕型。
所以方言辨證為,暑濕熱毒未清,煉液為痰,痰瘀阻絡,蒙蔽清竅;熱盛傷陰,肝腎虧虛,筋脈失養。
也就是中醫裡的溫熱病後狂亂症。
患者丈夫一臉期待的看著方言,問道:
“方大夫,怎麼樣?有辦法治療嗎?”
方言點點頭說道:
“沒問題的,前些日子,剛好看過一位廣東名醫的高徒帶來的醫案筆記,裡麵有個類似的醫案。”
聽到這話,楊景翔和張延昌愣住了。
不是,還真是有醫案可以借鑒啊?
楊景翔隨後皺起眉頭。
廣東名醫的高徒?
怎麼聽著這麼像蕭承誌或者鄧南星那兩個屌人?
張延昌這時候更是暗自佩服方言,方哥果然門道多啊!
廣東溫病派名醫的方子,也被徒弟交流過來了。
瞧瞧這人脈!天南海北的!
然後他再次產生了疑問:
開學後那些老師,真能有我方哥厲害嗎?
而另外一邊,患者丈夫聽到這話,頓時長長鬆了一口氣。
廣東名醫!加上方言這個京城名醫!
自己老婆八成是有救了!
他對著方言說到:
“方大夫,我就知道來找您是找對了!”
“誰能想到,廣東名醫的方子,您這裡都有啊?”
“這不是巧了嗎?”
方言笑著也點點頭。
那本書是蕭承誌當初送的,裡麵有溫病派的治療方案。
《溫病條辨》說過:“暑溫久羈,氣陰兩傷,邪熱內陷,痰蒙心包者,當以清心開竅、養陰熄風為法。”
意思是:
如果暑溫病邪長時間停留在體內,導致人體的氣和陰液都受到損傷,同時邪熱向內陷入,痰濁蒙蔽了心包,在這種情況下,就應當采用清瀉心熱、開通心竅,滋養陰液、平息內風的治療方法。
裡麵還說過:“熱邪久羈,吸爍真陰,或因誤表,或因妄攻,神倦瘛瘲,脈氣虛弱,舌絳苔少,時時欲脫者,大定風珠主之。“
翻譯過來的意思是:
溫熱病邪長時間羈留於體內,不斷耗損、灼乾人體的真陰之液,又或者是因為錯誤地使用解表藥,或者是胡亂地進行攻下治療,從而出現精神疲倦、手足抽搐,脈象表現出虛弱無力,舌質呈現出深紅色且舌苔稀少,並且身體時時有陰液將脫、正氣欲絕的情況,這種病症就可以用大定風珠來主治。
治療原則應該是:
急則治標:滌痰開竅,平肝熄風。
緩則治本:益氣養陰,健脾化濕。
同時通絡醒神:疏通腦絡,恢複神誌。
具體治療方案,也就寫在裡麵了,是菖蒲鬱金湯合大定風珠加減。
隨後方言開始寫起了方子來,張延昌和楊景翔趕忙看了過去:
石菖蒲12g、鬱金10g、膽南星9g、竹瀝30ml(衝服)、羚羊角粉1g(衝服)、鉤藤15g(後下)、天麻10g、西洋參6g(另煎)、麥冬15g、生地黃20g、玉竹12g、茯苓15g、白術12g、薏苡仁30g、地龍10g、丹參15g。
煎服法:
&nl,分4次緩慢喂服,竹瀝、羚羊角粉兌入溫藥液。
以小米粥送服增強藥力吸收。
PS:月票又多了100,所以更完這章,還欠大家86000字。
今天冇了,明天請早。
老鳳努力碼明天的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