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完就拿出了一盒針來,將其打開過後,方言先聞到一股香味。
然後看到裡麵是一套造型有點奇特的銀針。
方言確定自己沒見過這種造型。
馬有信對著方言說道:
“這個針是在泉州那邊弄到的,當地人起的名字叫海龍針,據說記載在《閩南疍民醫典》中,針柄是用硨磲與玳瑁製作的,裡麵填入了珍珠粉和龍涎香混合物,製作方式來自疍民巫醫,不過也有人說這個針製作方法是明朝鄭和船隊的宮廷醫官發明的。”
疍民,方言聽到這名字就反應過來了。
疍民是中國沿海地區水上居民的一個統稱,主要分布在廣東、廣西、福建、海南等省份的沿海及內河區域。
疍民以船為家,這些船被稱為“疍家船”。
其起源有多種說法。一種說法認為他們是古越族的後裔,在長期的曆史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了獨特的水上生活方式和文化傳統。
也有觀點認為,疍民是因戰亂、災荒等原因被迫遷徙到水上的人群,他們以船為家,在江河湖海之上漂泊謀生。
這種帶著地方特色的銀針,方言還是第一次見到。
估計賀普仁都不知道。
方言拿起針,先掂量了下每根針的重量,這是判斷一套針製作是否精良的簡單方式。
如果重量相差大,那麼說明這套針工藝就不咋地。
但是如果重量相似,那麼就說明製作還算用心,方言沒用過這種針,隻能從這方麵來判斷了。
方言聞了聞香味,好像是針盒子傳出來的。
“這個是沉香木?”方言對著馬有信問道。
“方大夫識貨。”馬有信笑著點點頭。
馬文茵對著方言說道:
“您試試吧,看看這針合不合手。”
方言點頭說道:
“行,那我來試試看,針到底怎麼樣。”
方言拿起針,指腹摩挲針柄,觸感溫潤微涼,硨磲與玳瑁的天然紋路在房間燈光下泛出流水般的暈彩,仔細觀察,針尖隱有螺旋暗紋,一層一層的也不知道是怎麼製作的。
硨磲乃“海中藥石”,《閩書》稱其“辟瘴癘,引清陽”。
玳瑁有鎮心定驚、安神的功效,可以治療頭暈目眩、急躁易怒,不過都得吃才行。
接著方言來到馬文茵身邊,針尖抵住足三裡時,還沒進針,就感覺指下針有股怪異的彈性,輕輕一推,針體進入穴位,然後方言就感到“氣口”微微震顫。
刺入瞬間,針尖螺旋紋與皮下筋膜共振,就有了得氣的感覺。
這得氣速度挺快,比其他針都快。
方言采用“蒼龜探穴”手法,針體斜刺入穴,撚轉時硨磲柄與指腹摩擦生熱,能夠聞到一股香氣。
“你有什麼感覺?”方言對著馬文茵問道。
馬文茵想了想說道:
“酸脹,帶點熱。”
這倒是很正常的反應。
龍涎香有鎮驚安神的作用,方言不知道這香氣是給自己用的,還是給患者用的。
接著方言又在另外一個穴位下針,也是同樣的效果,接著開始留針。
在留針的時候,出現了不一樣的情況了。
馬文茵肚子開始咕咕的叫了起來。
她有些不好意思的,說道:
“這兩針下去,我怎麼突然感覺好餓啊!?”
PS:月票多了600,所以再欠大家12000字。(發稿時6600月票)
更完這章,目前欠大家77000字。
下午還有加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