臟器托敷法是一種外治法,具體是誰發明的已經不可考了。
不過,從中醫外治法的發展來看,清代醫學家吳尚先對中醫外治法貢獻巨大,他應該在這裡起了很大的作用。
先說這個吳尚先,這位先生,他生於1806年,1886年去世,是清代醫學家,錢塘(今浙江杭州)人。
他原名安業,名樽,字尚先,又字師機。
晚號潛玉居士、潛玉老人。
他對儒學與醫學都造詣頗深。
道光十四年考中舉人,後隨父遷居揚州,接著便棄儒從醫。
鹹豐三年,太平天國戰爭時期,藥物缺乏,治療困難,他設存濟堂藥店於揚州,多用膏藥治病。
他在外治法原有基礎上創造改進,總結出敷、熨、熏、浸等十餘種外治法,許多是現代物理療法的早期成就。
吳尚先根據長期研究和實踐經驗寫成了《理瀹駢文》,這是中國醫學史上第一部外治專著。
該書對中醫外治法進行了係統的整理和理論探索,提出外治法可以“統治百病”的論斷,被後世譽為“外治之宗”。
他認為“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外治之藥即內治之藥,所異者法耳”,強調外治法與內治法的原理相同,隻是方法不同。
吳尚先擅用膏藥、熏洗等外治法,在治療內、外、婦、兒等各種疾病上頗有心得。
他的外治法簡便、效捷、經濟,深受廣大勞苦百姓喜愛。
臟器托敷法作為一種外治法,就是在這個時期出現的,剛才說了,他在《理瀹駢文》中係統總結了敷、熨、熏、浸等外治技術,並提出“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強調通過體表刺激調理臟腑。
雖然書中未直接記載“臟器托敷法”,但該方法的核心溫通、托舉與吳尚先的外治理論高度契合,有專門研究這個學者推測,其很可能受到此類思想的啟發。
該方法是通過外部溫敷、藥物貼敷或物理手段對臟器進行托舉調理,以緩解如胃下垂、脹痛等症狀。
方言在這裡使用,就是針對患者王迪的胃下垂、脹痛、中氣下陷症狀。
臟器托敷法的核心在於物理托舉。
這是通過特製腹帶對腹部施加適度壓力,防止胃部下垂加重,緩解臟器移位帶來的墜脹感。
另外還有便是藥力溫通。
這是在腹帶內層填充艾絨(溫經散寒)和川椒粉(行氣活血),借助體溫持續釋放藥性,促進局部氣血運行,增強脾胃升提之力。
最後,這個方法也講究晝夜分治。
在白天患者佩戴腹帶以托舉臟器、輔助活動。
在夜間取下避免束縛。
這也符合中醫“天人相應”的調護理念。
方言選擇此法治療王迪的長期胃病伴中氣下陷,正是基於他胃下垂、怕冷、舌淡脈濡,屬脾陽虛衰、升舉無力,需外治溫補托舉。
艾絨與川椒的溫通藥性,可化解他因洗澡受寒誘發的急性症狀,同時治本固護脾胃。
外治法能夠避免內服藥物對虛弱脾胃的負擔。
這符合“急則治標,緩則治本”的原則。
不過還需要注意的一點是,該方法適用於脾虛氣陷型胃下垂、慢性虛寒性胃痛。
但對急性炎症、皮膚破損或濕熱內蘊者需慎用。
因為溫燥藥性很可能會加重病情。
方言接下來就把方法都寫在了醫案裡麵,製作這個東西還是挺簡單的,醫院裡麵自己就有縫紉機可以製作,方言隻需要交代清楚,就能定製出來。
當然了,除了這個外治法之外,還需要其他的項目一起進行。
方言接下來就開始寫起了搭配的處方來。
這次方言選用補中益氣湯合苓桂術甘湯加減來搭配。
組方如下:
黃芪30g(補益中氣,升陽舉陷)
黨參15g(健脾益氣)
炒白術12g(燥濕健脾)
升麻6g(升提清氣)
柴胡9g(疏肝解鬱,助升提)
茯苓15g(利水滲濕)
桂枝9g(溫通脾陽)
陳皮9g(理氣和胃)
黃連6g(清濕熱,反佐溫藥之燥)
砂仁6g(後下)(化濕醒脾)
炙甘草6g(調和諸藥)
煎服法:
&nl,武火煮沸後文火煎煮30分鐘,納入砂仁再煎5分鐘。
&nl,分早晚兩次溫服(飯後1小時)。
方解:
補中益氣湯黃芪、黨參、白術、升麻、柴胡、炙甘草針對中氣下陷、胃下垂,升提脾胃清氣。
苓桂術甘湯中的茯苓、桂枝、白術、炙甘草溫陽化飲,化解舌苔厚膩之濕濁。
黃連清濕熱,防溫藥助熱,砂仁、陳皮理氣化滯,改善脹痛。
接著方言還不忘了給老範和袁青山找活兒。
那就是每天的穴位按摩
足三裡(雙):每日按壓3次,每次5分鐘(健脾和胃)。
中脘穴:順時針揉按10分鐘,緩解飯後脹滿。
根據他現在這狀態,方言想了想,還寫了個情誌調護的內容。
肝鬱加重脾虛所以必須避免焦慮,所以方言要讓他練習腹式呼吸,在晨起、睡前各10分鐘。
腹式呼吸在現代各種研究中,證明它確實可以幫助減少焦慮。
並且根據很多人的實際體驗,這確實是一種簡單有效的身心調節技巧,其原理和效果在方言上輩子已被心理學和醫學研究廣泛支持。
總的來說焦慮本質上是一種“應激反應”,表現為交感神經興奮,如心跳加速、肌肉緊張、呼吸淺快。
而腹式呼吸能通過機製激活副交感神經,對抗焦慮狀態。
腹式呼吸時,橫膈膜大幅上下運動,刺激迷走神經,也就是副交感神經的核心部分,會觸發“放鬆反應”。
副交感神經激活後,會抑製交感神經的過度興奮,降低腎上腺素、皮質醇等應激激素水平,從而緩解心跳過速、血壓升高等焦慮的生理症狀。
焦慮時,人們常無意識地采用“胸式呼吸”(淺而快,僅上胸部起伏),導致氧氣交換不充分,進一步加劇緊張感。
腹式呼吸通過“深而慢”的呼吸方式(吸氣時腹部隆起,呼氣時腹部凹陷),增加肺部通氣量,促進二氧化碳排出,使身體進入更穩定的氧合狀態,減輕焦慮帶來的窒息感或頭暈。
此外練習腹式呼吸時,需要專注於呼吸節奏和身體感受,這種“正念”過程能將注意力從焦慮的思維(如過度擔憂未來)轉移到當下的身體體驗上,打破焦慮開始過度思考,然後更焦慮的惡性循環。
用中醫的方麵來講。
其實也是有典籍可以參照的。
在《素問》裡有記載:“肝主疏泄,喜條達而惡抑鬱”。
王迪這長期焦慮導致肝氣鬱結,氣機阻滯則加重脾虛(木克土)。
方言讓他用腹式呼吸通過深長的呼吸節奏,推動膈肌升降,直接作用於中焦脾胃,可以促進肝氣疏泄與脾胃氣機升降協調。
如《類經》記載的:“呼吸精氣,獨立守神,肌肉若一”。
以此來化解“肝鬱乘脾”的惡性循環。
腹式呼吸時,腹部起伏帶動脾經、胃經,通過物理運動激發脾胃之氣,這叫培土生金,健脾益氣。
另外《難經》也強調“呼出心與肺,吸入腎與肝,呼吸之間脾受穀味”,因此證明深長呼吸可增強脾的運化功能,改善患者氣血生化不足導致的頭暈、乏力。
這焦慮在中醫裡屬“心火亢盛、腎水不濟”,王迪的“心神不寧”表現為注意力渙散。
利用腹式呼吸,通過“氣沉丹田”(關元穴),引導上浮之心火下溫腎水,方言想讓他達到《周易參同契》所記錄的“陰陽相合,水火既濟”的狀態,以此來緩解他“腦失所養”的恍惚症狀。
此外,王迪舌苔厚膩、脈濡,提示濕濁內蘊。
腹式呼吸通過膈肌運動激發三焦氣化功能(上焦宣發、中焦運化、下焦排泄),促進濕邪從二便排出,契合《醫宗金鑒》“氣行則濕化”這一說法。
總之這個腹式呼吸是一個非常好調節焦慮緊張的動作。
隨後方言就對著王迪說起自己要教他複式呼吸法對抗情緒焦慮。
“……”王迪愣了好一會兒,然後一臉震驚,慢慢吞吞的問道:
“您的意思是說,不吃藥,教我練功吐納?”
“……”方言無語了。
他解釋道:
“隻是簡單的呼吸,和練功沒有關係。”
王迪聽到後明顯有些失望,本來以為自己能夠因禍得福,像是香江武俠裡的劇情一樣……
隨後他還是跟著方言練習了起來。
方言一邊站在他旁邊指導,一邊說道:
“就這樣坐在椅子上,腰背挺直,雙手輕放於腹部,感受腹部起伏,雙腳平踩地麵,閉眼或凝視固定點,放鬆肩膀。”
“用鼻子緩慢吸氣,想象空氣從鼻腔進入,下沉到腹部,感受腹部像氣球一樣逐漸鼓起,在這期間胸部儘量少動。”
方言一邊說,王迪一邊做。
“……暫停頓,保持腹部鼓起的狀態,專注於呼吸帶來的身體感受。”
“用嘴巴緩慢呼氣,也可發出“噓”聲幫助延長呼氣,直到徹底排出肺部空氣,感受腹部逐漸凹陷,仿佛將緊張感一同呼出。”
這個呼吸法很簡單,學起來也很快。
雖然這會兒王迪的腦子不太靈光,但是學起來還是一遍就會了。
並且他呼吸幾次後,真的感覺自己好像是好多了。
就很神奇。
就連他自己都感覺不可思議。
之前怎麼沒想到這樣也能放鬆呢?
方言對著王迪說道:
“重複剛才的步驟,每次練習10分鐘,每天晨起、睡前各一次。”
“您剛開始無需刻意追求“標準感”隻需自然呼吸,逐步感受橫膈膜的運動即可。”
王迪這次沒有愣神,他慢吞吞的點頭:
“嗯嗯……我感覺自己好多了。”
然後他對著方言問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