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拿下了鄯廓二州,朝廷那邊必然要有所表示,應付明年不成問題。”
崔恕說的清楚,可高進達皺眉道:
“我之所以這麼說,正是因為我們要出兵鄯廓,府庫中必須有點錢糧,才能夠及時撫恤。”
“節帥,不知我們何時出兵?”
麵對他的詢問,劉繼隆卻詢問道:“廓州那邊有沒有消息傳來?”
“有!”崔恕點頭道:“論恐熱與尚婢婢在黃沙川交戰,尚婢婢甲兵眾多,論恐熱沒能討到便宜,便在臘月中旬率兵退回磨禪川了。”
“以雙方交戰的時間和論恐熱退兵的速度來看,應該主要以對峙僵持為主,雙方死傷應該不大。”
得知論恐熱退回磨禪川,劉繼隆也緩緩點了點頭,沉思片刻後才道:
“命岷、蘭、武、臨四鎮各出六個團,其餘諸鎮各出三個團,大軍在鳳林關集結。”
“各州兵馬,務必在七月初一前抵達鳳林關!”
隨著劉繼隆下達軍令,隴右九鎮共出三十九個團,共出兵七千八百名。
按照騎四步六的比例,也就是三千名左右精騎,四千八左右步卒。
若是以河州來供應糧草,最少需要七千八百名民夫,外加五千輛挽馬車才足夠支持糧草運轉。
“河州的民夫足夠嗎?”
劉繼隆詢問高進達,高進達作揖道:“不如將此次所獲人口,儘數遷往河州,將壯丁充作民夫。”
“若是收複鄯州,便將他們安置在鄯州即可。”
高進達自然是知道鄯州沒什麼漢人的事情,所以他決定把這一萬多新獲人口都安置在鄯州。
對此,劉繼隆自然也是同意的:“便依高長史所言。”
話音落下,劉繼隆便起身道:“大學那邊還有不少事情,勞二位忙碌,我先離去了。”
“節帥慢走……”
二人作揖行禮,起身時便見劉繼隆已經走出正堂了。
瞧著劉繼隆的背影高進達皺眉道:“這大學沒有其它先生,僅節帥與那五十二名學子,便連書冊都是秘密印刷的,真不知教的什麼東西。”
“節帥自有主意,我們還是管好夏收的事情吧。”崔恕說罷便往外走去,高進達也是如此。
在他們離去的同時,近百名輕騎也奔赴各州,準備提前告知兵馬調動的事情。
是日午後,在臨州長樂縣與李商隱考察開荒事宜的張昶便接到了調令。
他簡單看了看,隨後便收了起來,目光看向前來傳信的十餘名輕騎:
“半個月後我再回去,你們把這件事情稟告節帥吧。”
“是!”十餘名輕騎作揖應下,隨後翻身上馬,調轉馬頭返回狄道。
與此同時,張昶也轉身看向了不遠處。
在他麵前的,是近萬正在春耕的長樂百姓,以及三千多名被安置不到三個月,正在開荒的新長樂百姓。
在世人眼中隻有文才的李商隱,此刻正穿著粗麻製作的常服,在長樂縣令、縣丞、主薄等人的包圍中,了解隴右的幾條主要法律。
“李彆駕,這隴右的律法分為主要的八條內容。”
“第一條,由縣衙組織百姓開墾的土地為公田,百姓開墾的土地為私田。”
“公田開墾後歸都護府所有,由都護府在開墾結束後分配。”
“公田開墾期間由都護府管百姓口糧,以大口每月五鬥,小口每月四鬥作為每月口糧。”
“私田開墾需要向縣衙報備,登籍造冊後方可開墾,開墾三年期間蠲免所有賦稅,開墾三年期滿則按照田稅進行收稅,可正常買賣。”
“第二條,公田以戶籍在冊人口進行分配,禁止買賣公田,但允許租借,田稅由公田主家進行繳納。”
“第三條,公田分配的數量以人口為標準,男女老幼平均分配。”
“第四條,土地分配的區域標準是以“縣團”為單位分配。”
“縣衙與民團組織開墾,然後開始分配,先解決民團製度下的百姓土地問題,再解決縣衙新入的官吏土地分配問題。”
“第五條,山林歸都護府所有,但都護府需要劃定部份山林為柴山,而柴山歸百姓共用,柴山每年需要更換,以免山林遭到不可再生的破壞。”
“第七條,土地稅的征收為20%,也就是五稅一”
“如遇天災,或其他特殊情形時,民團及縣衙需要共同向都護府請表,由都護府遣派官員核察,屬實則蠲免同年的土地稅。”
“第八條,官兵及官吏、工匠正常分配土地,額外分配職田,職田按照《隴右·官田律》進行分配。”
長樂縣令說完,旁邊的縣丞又補充道:“這八條是主要針對土地分配、納稅、開墾的律法。”
麵對二人的解釋,李商隱的眉頭緊皺,一直沒有舒展。
“這個公田租借,律法中有什麼詳細的條款嗎?”
李商隱詢問三人,而長樂縣令解釋道:“租借為官契年限為期,最短三年,最長十年。”
“此外,都護府有權對公田進行二次乃至多次重新分配。”
聞言,李商隱眉頭皺得更深了。
他能理解劉繼隆製定這些是為了避免土地兼並,但在他看來,劉繼隆這套律法完全是走在了世家及豪強、庶族的對立麵。
世家豪強及庶族之所以強大,除了做生意和為官以外,最重要的就是兼並田地。
公田不允許買賣,這就斷了他們的根,就憑私田那點數量,完全滿足不了他們的胃口。
儘管公田可以租借,但都護府可以二次分配公田,這無疑讓各家豪族更受不了了。
如果隻是定期續官契,那他們還能用租借的方式來兼並土地,隻是需要長期支付百姓租子罷了。
這租子的多少,說到底還不是他們說了算。
可若是公田可以二次分配,那他們好不容易兼並土地,轉眼就要被都護府二次分配,等於白忙活了。
以劉繼隆的這個辦法,加上他個人在隴右地區的威信、魅力而言。
這套律法在隴右和河西都不會有問題,因為這些地方的豪強根基太薄弱。
但若是進入隴右以外的各道,那劉繼隆無疑會成為世家豪強及庶族的公敵。
至於百姓,百姓的支持算什麼?
劉繼隆想要治理天下,還得依靠世家豪強及庶族。
這麼想著,李商隱陷入了沉思之中,便是連張昶的到來,他都未曾察覺。
“李彆駕,了解的如何了?”
直到張昶開口,李商隱才回過神來,連忙作揖道:“下官想看看《隴右律》的全套律法,不知哪裡可以看?”
“這裡就可以。”長樂縣令作揖道:
“節帥在各縣都設置了圖書館,圖書館內的書籍可借閱,可瀏覽,從律法到各類隴右有的書籍,圖書館裡都有。”
“圖書館?”李商隱愣了愣,直到縣令向他解釋了圖書館的作用,他才反應過來,隨後點了點頭。
張昶沒有接觸過真實的大唐,他並不知道隴右的土地法對李商隱的衝擊。
加上他還需要趕回狄道,籌備兵事,因此他對李商隱說道:
“義山兄,我隻有半個月的時間幫你組織長樂縣的開荒、分地和秋收工作,半個月後我要回狄道籌備兵事。”
“兵事?要打仗了?”李商隱疑惑詢問,張昶也點頭道:
“節帥準備先收複鄯州,然後再找機會收複廓州。”
“好。”李商隱本想著與劉繼隆討論一下《隴右律·土地法》的問題,但聽到要打仗,他也就冷靜下來了。
畢竟這套律法在隴右執行的很好,主要原因,還需要自己好好研究。
自己現在還沒吃透就貿然去找劉繼隆,難免會在討論過程中暴露無知。
“沒有調查,沒有發言權;調查就是解決問題。”
這點是他在隴右學到的幾句話之一,也是劉繼隆在各州縣衙門命人寫的幾句話。
各州縣衙都有黑板報,其中內容主要是都護府、州衙、縣衙內的財政度支情況,以及發生了什麼大小事。
“沒有調查,沒有發言權;調查就是解決問題。”
“民間調查就是了解問題,並獲得問題正確的解決辦法。”
這句標語,李商隱記得很清楚,甚至關於其它的標語,他也記憶深刻。
他問過衙門中的許多人,他們都說這是劉繼隆寫的。
所以他又去問劉繼隆,但劉繼隆說這是彆人寫的。
他問劉繼隆這是誰寫的,劉繼隆隻是笑笑,沒有告訴他是誰寫的,所以事後他也覺得這是劉繼隆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