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繼隆這時也回過神來,思考過後說道:
“是否是年紀太大,當初未曾獲得讀書的資格?”
“嗯!”男子連忙點頭,劉繼隆聞言心底歎氣。
隴右的教學資格有限,尤其是七年前。
這男子七年前就已經及冠了,自然沒有獲得讀書的資格。
區區兩貫錢的收入,基本上隻夠買柴布油鹽醬醋茶等物,吃肉都是念想中的事情。
“你今日來西市作甚?”
劉繼隆詢問起男子,男子說道:“我來幫隔壁的王翁賣菜,每日可得五錢,午後王翁將菜賣完,我便去城外開荒。”
聽後,劉繼隆思量片刻,接著說道:
“我雖是節帥,卻不能以權謀私,然你家中情況特殊,我便教你一招生財之道。”
“多謝節帥!”
話音落下,男子連忙作揖行禮,而劉繼隆也看向肉鋪掌事:“取紙筆來。”
“是!”掌事連忙取來紙筆,劉繼隆見狀思考片刻,隨後揮手寫下內容。
待墨跡變乾,劉繼隆將紙張取下,遞給男子說道:
“這是一種小食,你回家讓你那讀了書的二郎為你解惑,嘗試看看,應該能解開局麵。”
隴右不是沒有小食,但基本都是這個時代的小食。
劉繼隆所寫的小食叫做“驢打滾”,是明代才出現的小食,主要以糯米粉和黃豆粉製作而成。
“多謝節帥!多謝節帥!”
男子知道劉繼隆不喜歡看百姓下跪,因此連忙三次作揖。
劉繼隆看後笑道:“三次便足夠了,若是繼續,旁人莫不是以為我與你在成親呢。”
“哈哈哈哈……”
四周百姓哄然大笑,男子也憋紅了臉。
百姓們倒是沒有料到,自家節帥還有這麼愛說笑的一麵。
“好了好了,我去其他商鋪和攤位看看。”
劉繼隆笑著開口,百姓們自發讓出一條路來。
接下來,他去看了柴米油鹽醬醋茶及布匹等物,又詢問了蔬菜和水果價格。
哪怕此時不應季,但百姓們最能記住這些東西的價格。
這麼一趟走下來,劉繼隆把大部分物價都了解了清楚。
冬季的乾菜價格在每斤十錢到二十錢左右,春秋兩季的蔬菜價格則是在每斤三錢到五錢左右。
青菜、韭菜、芹菜和白菜是百姓們最常吃的蔬菜,餘下就是一些野菜。
期間遇到隴右境內其它州的官商,隊伍中有不少小廝。
通過他們,劉繼隆倒是了解到不少其他州的情況。
臨州基本不接受外來移民,因此這幾年的移民浪潮並未席卷臨州。
但是其他州在遷入移民後,物價不可不免上漲,隻有糧價格外穩定。
在其他州,一戶五口人頂多隻有二十幾畝熟地,基本隻夠自己和家人口糧。
想要增加財富,唯有開荒和務工這兩條路。
大部分人選擇的是參與開荒,起碼開荒期間,衙門能保障他們的口糧。
少量人選擇務工,基本也就是幫衙門去乾活,因為隴右沒有徭役,所以乾活是需要給錢的。
曾經民夫的工錢是每月七鬥糧,如今換成錢後,工錢通通日結,每日十二文。
不過隨著各州縣的設施完善,所以務工的機會還是很少的。
現在機會最多的州是涼州,畢竟涼州經曆戰火,百廢待舉。
儘管張淮深將涼州經營不錯,但他們那套辦法,基本都還是同時代的辦法。
隴右的許多設施,則是明清時期才會出現的設施和手段,所以需要的民夫還很多。
仔細詢問過後,劉繼隆大概了解了如今百姓生活的困境。
耕地不足,工作機會太少是兩個最大的問題。
至於被壓榨和欺負這種事情,至少都察院抓的還算嚴,劉繼隆並未聽到市場內百姓檢舉。
偶爾有人檢舉,也都是檢舉各坊市直白偏心如何如何。
不過細細聽下來,大多都是檢舉人自己過於執拗,覺得直白不幫自己而幫彆人,便是以權謀私。
檢舉人自己倒是不曾曾想,被幫助之人的家庭情況與自己的情況如何。
對此,劉繼隆也隻是笑著點頭,答應會處置,但事後都沒有追究。
整個西市因他的到來而更加生機勃勃,仿佛連冬日的寒意都被驅散了幾分。
如此待了兩個時辰後,劉繼隆這才在親兵們的護衛下走出東市。
“節帥!”
張昶與曹茂兩人連忙從馬棚處走來,目光看向那烏泱泱的人群。
“走吧。”
劉繼隆輕笑上前,張昶連忙從馬棚中將軍馬牽出來。
待眾人翻身上馬,不多時他們便返回了都護府。
曹茂與張昶忙碌政務去了,而劉繼隆則是回到了內院。
“阿耶!”
剛剛走入內堂,劉必烈就搖搖晃晃朝他走了過來。
雖然才兩歲三個月,但他長得粉雕玉琢,十分可愛。
“你這廝,不在阿娘哪裡待著,跑出來作甚?”
將他抱在懷裡,劉繼隆晃了晃他,而堂內的封徽也走了出來。
“郎君晃慢些,虎頭還小。”
她眉眼間儘是擔心,劉繼隆卻笑著將劉必烈抱還給她。
接過劉必烈後,封徽便對身後的張嫂交代道:“張嫂,將桌上的書信取來。”
“怎麼,朝廷發生什麼事情了?”
劉繼隆好奇詢問,封徽微微頷首:“郎君稍後看看便知曉了。”
不多時,張嫂將書信取來,書信共有兩封,一封來自長安,一封來自成都。
劉繼隆打開閱覽,很快便弄清了所有事情。
第一封書信是封敖寫來的,內容主要就是他向至尊請表致仕,至尊三次而不許。
第四次後,至尊倒是同意了,但與他商量調封邦彥入朝擔任禮部侍郎。
封敖思緒再三,還是同意了至尊的建議,準備調封邦彥入朝擔任禮部侍郎。
至於他則是準備帶部分封氏族人前往隴右,去蘭州五泉縣居住。
看來封敖是知道自己不想讓封氏子弟居住臨州,所以才提出的去蘭州五泉縣居住。
畢竟此前進入隴右的三百多封氏族人都被劉繼隆安置在蘭州五泉縣,封敖也不傻,知道劉繼隆的態度。
在封敖的書信後,第二封書信是楊知溫寫來的。
楊知溫主要寫了南邊的戰事,以及南詔的實力和祐世隆的態度。
在他看來,大唐與南詔的戰爭將持續很久,因為現在的南詔國力,足夠他們與大唐打持久戰。
楊知溫建議劉繼隆加快遷徙人口的速度,因此夏侯孜已經敗退到了邛部縣,而且邛部縣也守不了多久。
隻要邛部縣丟失,唐軍退至清溪關,那朝中一定會派人更換夏侯孜。
屆時不管派誰來西川,都不會有夏侯孜這般漠視,隴右再想遷徙人口就困難了。
對此,劉繼隆將書信合上,將書信焚毀後看向封徽。
“你給阿翁回信,就說我請阿翁及其三服子弟來狄道居住,但出了三服的,還是去蘭州居住吧。”
“另外,三服子弟若是能通過隴右的吏考,也可從直白開始做起。”
“好。”封徽點了點頭,將此事應下,接著說道:
“楊德之的信,您不打算回信嗎?”
“……”劉繼隆揉了揉眉心,接著說道:
“也回一封信吧,告訴德之,若是朝中為官不可,不妨來隴右。”
“就這句?”封徽沒想到自家郎君隻回這麼短的內容,而劉繼隆思考過後,卻還是點頭道:“回這些就足夠了。”
“好!”封徽應下,劉繼隆也接著吩咐道:
“過些日子,我會召集各州縣官員來狄道,若是他們攜帶家眷前來,你可以為我安撫安撫他們的家眷。”
“是……”
“阿耶,餓啦……”
劉必烈突然開口,打斷了二人的交談。
劉繼隆與封徽對視笑了笑,接著便看向張嫂:
“傳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