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來倭寇之前,魏武和朱元璋就已經決定好攻打倭寇的登陸位置。
就是肥後國的海岸,原因是山川丘陵地勢較少,平原地勢登陸更保險一些。
可現在,肥後國即將成為北朝和南朝即將交戰的位置,這就讓事情變得麻煩了。
倭寇南北兩邊不管怎麼打,就算打的頭破血流都是他們內部的問題。
可一旦有外敵入侵,到時候這兩邊的兵馬搞不好就要團結起來一致對外。
如果是藍玉他們已經登陸了都還好說,可萬一還沒來得及登陸就提前被倭寇發現。
到時候再想登陸可就沒那麼容易了,即便藍玉的人數更多,武器也更先進威力更大。
但海麵始終沒辦法和陸地相比,眾所周知登陸戰是最難的戰爭形式之一。
海岸線地形複雜,能夠適合登陸的位置有限,並且進攻方還不熟悉登陸點的水域環境。
比如水域深度如何,潮汐的漲退規律,水下是否有難以察覺的暗流,都是難點。
水域深度決定了大船的靠岸距離,距離岸邊越近,運輸士兵上岸的速度就越快。
但是不熟悉的水域,一旦大船靠的太近,超過警戒線就有擱淺的風險,船就徹底廢了。
其次是潮汐規律,不熟悉潮汐規律,小船在運送士兵和物資的時候風險太大。
古代的小船可經不起拍岸浪的折騰,一個不小心就有被水浪拍翻的危險。
若是水下有暗流,那麼士兵落水就會被卷走,甚至連救援的必要都沒有。
並且古代小船的運載能力非常有限,想要登陸就隻能多次往返運送兵力。
就算將兵力運送上岸,這時候卻要麵對第二道難題,灘塗還有礁石和海岸周圍的環境。
泥沙和腐爛的植被組成的灘塗,就像行走在沼澤一樣難以前行,會消耗大量體力。
可即便如此,灘塗都還算是比較好的,若是遇到海岸邊的礁石區,那才真要命。
不僅行走艱難,攀爬費力,隻要稍微腳滑摔了一下,就算運氣好也最低是個骨折。
若是運氣不好,摔在了某個凸起或是尖銳的位置,小命當場就結束。
但這都還不是最關鍵的,真正讓登陸戰艱難的是海岸周圍的環境,對進攻方極為不利。
登陸人數少了沒意義,登陸人數多了,又會讓進攻的部隊沒辦法展開攻擊陣勢。
並且從海麵上過來是沒有任何掩體的,對防守方來說就像個沒穿衣服的小姑娘。
而防守方這邊不是懸崖就是樹林,又或者是像葫蘆口一樣極具防守價值的地形。
隻需要派出極少的兵力,在登陸之前瘋狂進攻就能將進攻方擋在海麵上。
就算對方成功登陸,防守方隻需要扼住咽喉要道,就能打出幾倍甚至十幾倍人數的效果。
這就是後世老美成天吹噓諾曼底登陸有多偉大的原因。
說實話,以大明水師的實力,登陸是肯定沒問題的,隻是付出的代價會特彆大。
並且倭寇這邊防守的人數越多,大明水師登陸的傷亡就會呈幾何的增長。
這不是魏武想看到的結果,那一個個可都是華夏的大好兒郎,不能死的這麼憋屈。
所以,無論如何,魏武都不能讓南朝和北朝的這場仗打起來。
不,應該說是不能城外這五千兵馬去肥後國,要把他們全部留在肥前國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