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少爺!”
得到魏武的命令,張海趕忙將聖旨塞進懷中,二話不說就朝著驛館馬廄跑去。
一個衛所的編製是五千多人,這麼多人自然不可能在蘇州城中駐紮。
事實上大明朝除了軍鎮重地之外,所有的衛所都會被安排在城外幾十裡之外。
這樣既能時刻守衛著城鎮,一旦發生事情可以及時調兵,同時又不會擾亂城中百姓的生活。
所以張海想要儘快到衛所那邊調兵,就必須要騎馬,否則隻靠雙腿都不知道要拖多久。
等到張海離去之後,魏武轉過頭來再次看向馬報國。
“你放心,錦衣衛死去的那些兄弟,我一定會給他們一個交代,不會讓他們白死。”
“對了,你們錦衣衛內部對殉職的錦衣衛如何發放撫恤?”
魏武在京城一向以慷慨大方出名,從來不會吝嗇賞賜給幫他做事的人,這點錦衣衛都知道。
如今聽到魏武這句話,馬報國心中也大概猜到魏武想做什麼,於是立刻開口說道:
“根據朝廷的規定,錦衣衛根據官職不同和殉職原因的不同,得到的撫恤都不一樣。”
“若是因公陣亡,無人承襲職位,則直接一次發放三年全額軍餉,隨後終身每月半份軍餉。”
“如果陣亡者有子承襲職位,那麼隻發放喪葬費,若未成年則每月領半份軍餉,直到承襲職位。”
“若是病故且無人承襲職位,則隻有半份軍餉給其妻子父母,但同樣可以終身領取。”
聽完馬報國的描述,魏武其實也感覺挺無奈的,等於說有兒子沒兒子,結果都不怎麼好。
有兒子,那麼殉職就隻能拿到喪葬費,大概意思是,家中壯丁還能拿軍餉養家。
如果沒兒子,朝廷會一次性補償三年軍餉,加上後續少量的補助,可這就等於是絕後了。
對於底層的士兵來說,好像不管哪種都談不上好,但時代就是這樣沒辦法。
明朝是軍戶世襲製,隻要是軍戶就得派出一人參軍,也就是說如果某個士兵死了或是老了。
除非家中已經沒有壯丁了,否則他們家就要出一名壯丁頂上,這也是為了確保軍隊數量。
畢竟打仗無論在哪個年代都是死人最多的事情,所以基本沒有人會自願去參軍。
隻是這撫恤在魏武看來太少了,一個單身士兵的俸祿頂多隻能說是達到溫飽。
如果是有家室,那生活就會非常拮據,如果士兵陣亡了,而家中又沒有壯丁。
僅靠每月半餉的補助糧,如果家中還有兩到三口人,這麼點糧食根本就不夠分食。
錦衣衛雖然是天子親軍,但同樣也屬於軍戶籍,死亡之後的結果和普通士兵差不多。
如果是錦衣衛小旗,那麼即便官職低一些也算是入品了,就比如以前的沈林他們。
當初沈林他們是皇帝派來保護魏武,當然不可能派一些不入品的力士來辦事。
但現在死的這些人,估計大多數都是不入品的力士,待遇方麵和底層士兵是一樣的。
想到這裡,魏武心中不由的歎了一口氣,底層人的艱苦不是底層根本無法理解。
好在如今倭國被拿下,而且攤丁入畝也在持續進行,未來朝廷手中的錢糧會越來越多。
等回到京城,魏武也準備跟老朱提一提這件事,改善一下底層將士的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