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給阮夫人拔出陰寒之後,她頭上冒出熱氣,她舉著銅鏡左瞧瞧右瞧瞧,一雙原本突出的銅鈴眼睛也逐漸恢複正常大小,眼中都是欣喜。】
【她笑嗬嗬地學著府裡麵下人的方式行禮,給你行禮。】
【“謝謝老爺!”】
【梧桐喚你們用膳,她便雀躍地穿梭於庖廚之間,將一道道冒著熱氣的菜肴小心翼翼地捧到院中石桌上。梧桐特意為她備了張小凳與碗箸,可她終究還是有些怯生,不敢與你對坐,隻挨著梧桐身邊坐下。】
【她之前吃飯都是以治水魚蝦果腹,雖能,味道算不上好,但是也能飽肚子。】
【這些時日,阮夫人跟著梧桐幾乎嘗遍了汴京街頭巷尾的各色吃食。起初被梧桐牽著手穿行市井時,她還頗有些局促,後麵也習慣了。】
【梧桐因著你的緣故,在府中向來不受待見,多年來唯有露芽願與她親近。而今你既開罪了趙、袁二位夫人,更無下人敢踏足你們院中半步。】
【如今院中多了阮夫人,其實最高興的是梧桐。】
【你看著梧桐和阮夫人兩人,嘴角多了一絲笑意。】
【倏忽間又過一月!】
【時值七月流火,謝府上下卻籠罩著一層說不清道不明的壓抑。】
【大觀園內,謝老太君得知謝靈噩耗之後,纏綿病榻已有數日,幾位夫人也是多有小事而大發雷霆,丫鬟小廝們連走路都踮著腳尖,說話更是細若蚊蠅,偌大的宅院竟靜得能聽見落葉聲。】
【這壓抑何止在謝府!】
【整個汴京城都仿佛被一層無形的陰雲籠罩著。而最令人注目之事,莫過於南方傳來的戰報——】
【赤目軍占據江南道後,僅三日便揮師北上,直取山南道。】
【沿途投奔者如潮,號稱擁兵六十萬。更駭人的是,官軍竟望風而潰,往往赤目軍未至,守城將領便已棄甲而逃。】
【這般勢如破竹,著實出乎朝堂諸公預料。】
【沒有人再覺得,這是一場簡單的叛亂。】
【如今蘇相在內閣拍板,由薛家、趙家率兩路精銳三十萬,彙合漠北軍,大軍如黑雲壓境,足足六十萬之眾。】
【更有各州道援軍二十萬陸續開拔,總計八十萬雄師,旌旗蔽日,戰鼓震天,直指山南。】
【書院的先生學子也是出動一大半,準備與赤目軍決戰於山南道。】
【原本一直不相乾的書院和大齊朝野終於又聯合起來。】
【山南道平原千裡,無險可守,注定是硬碰硬的廝殺。】
【反觀赤目軍,多是麵黃肌瘦的饑民,衣衫襤褸,兵器簡陋。而朝廷這邊,除卻八十萬大軍,更有書院與九大姓的上三境武道強者坐鎮。】
【這般懸殊對比,任誰看來都是必勝之局。】
【消息傳開,籠罩汴京多日的陰霾終於散去,街頭巷尾又有了說笑聲,西廂樓的生意又重新熱鬨起來了。】
【諸葛間與張軾載二人奉蘇相與書院之命,明日便要啟程前往江南道。】
【今日,諸葛間攜著謝原,張軾載帶著愛女張雲芝,一行人踏入了這方清幽小院。】
【汴京這幾日都是連綿的大雨陰天,今日終於出了大太陽。】
【小院,梧桐樹下!】
【“短短三月光景,局勢竟真如觀公子所料。”張軾載撫須長歎,“赤目軍已成燎原之勢,天下震動。”】
【他自澤湖歸來時便曾登門小院,彼時聽謝觀論及此事尚將信將疑。如今望著石桌上飄落的梧桐葉,不禁想起當日少年所說,到了如今已經應驗,赤目軍已成大禍。】
【“班勝不過是個小小裡正.”,諸葛間沉聲道,“管著百來戶人家的微末小吏,竟能掀起這般滔天巨浪。”】
【“時勢造英雄,英雄也造就時勢,亂世豪傑輩出。”】
【“這班勝攻下江南之後,沒有燒殺擄掠,殺人放火這般,可見軍中威望,治軍嚴明。”】
【“其中手段,江南道不少門閥世家強的全被被清算,扶持弱小上位,引來外地的士族鄉紳。”】
【“清算豪強,扶植寒門,引外族製衡本土,再以赤目舊部坐鎮中樞.”,諸葛間喃喃道,“這般打拉並舉的手段,說的簡單,做起來卻難,哪裡是區區裡正所能為……已是帝王手段。”】
【諸葛間師承三先生,為官為人雖是正直,卻極熟悉其中規矩,為官滴水不漏,深諳製衡之道。】
【張軾載為人卻直言的多,不然以他出身九大姓之一的張家,又有書院背景,加之能力出眾,怎麼會被貶澤湖。】
【謝原要是隔在平日必定會讚一聲,班勝不虧有草根豪傑之名,加之這位“赤目天王”又是燕王的擁簇。】
【謝原之前半開玩笑,想和這位班勝拜把子。】
【如今,父親謝靈遭遇大敗,下落不明,赤目軍轉瞬間成了殺父仇人。】
【謝原這一月之間,倒是穩重成熟了不少。】
【諸葛間笑道,“這次去山南道,八十萬大軍決戰六十萬赤目軍,觀公子你怎麼看?其中九大姓加書院出動的高手,其中不乏有陽神修士,武道九境者。”】
【“觀公子,還是認為赤目軍會攻破汴京嗎?”】
【張軾載也是好奇看來,他此時倒是有心了解你的想法。】
【你想了想,想到董夫子的義子所說,董夫子已經出了汴京,去了赤目軍。】
【這則消息,你能知曉,朝野之上的四先生蘇相,書院的三先生,不可能不知?】
【蘇相到底再圖謀什麼?】
【三先生與其達成了某種約定一般,默默推動局勢發展!】
【你這才開口道,“山南道注定會死很多人,赤目軍會敢如此,應該是有應對之策。”】
【諸葛間沉默一會,那位赤目天王用兵如神,不可能是莽撞之人。】
【可是,如此大軍壓境,就算是大隋怕是也得舉全國之力。】
【赤目軍從哪裡來的底氣!】
【茶過三巡!】
【張軾載忽將話題引向北方:“大隋如今亦是烽煙四起。隋聖帝終究小覷了三真一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