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人知道感業寺之中發生的一切。
但自這一日起,李治前往感業寺的頻率就頻繁了許多。
群臣開始的時候還以為李治這是仁孝,畢竟他如今也不乾涉朝政,如此能有如此作為也算是另一種對天下人的表率。
但無論任何事都不自是不可能抹去一切痕跡。
很快,各種傳聞便在感業寺內升了起來。
而對於這一切,群臣自是第一時間便收到了消息,但對於這件事群臣卻是都沒有多說什麼。
雖然皆是感到有些震驚。
但回想著昔日隋煬帝時期的宣華夫人在前,這一切似乎也就不再是什麼太大的問題了。
甚至就連顧靖都是這種念頭。
一個皇帝好色,這並不是什麼很大的問題。
隻要這個皇帝能夠控製好自己,不去影響到整個天下所前進的方向,那他便不會去乾涉皇帝。
而此事也就在這種情況之下成了一件誰人都不願意提起之事。
沒辦法,其實在原本曆史之中,隋唐時期的風氣便可以稱之為我國古代社會之中最為開放的存在。
雖然這種開放是多麵性的。
但從很多的史籍乃至於野史之中便能夠說明一切。
而如今則更是如此。
在國力持續變強,而文化也在進行著同步發展的情況之下,這種盛世的風氣就會更加的明顯。
對於這件事,群臣自是不會多言什麼。.
朝野絲毫不亂。
顧靖的出現,是於根本之上斷了很多人生出其他的想法,維持住了整個大唐前進的方向。
這是一個與原本曆史完全不同的方向。
也最大程度的免去了一些在原本曆史之中發生過的事。
比如——
在曆史之中都極為有名的房遺愛謀反案。
雖然高陽公主仍是如此,雖然那些心懷野望之人仍舊是打算動手。
但這種事卻直接便被老顧靖扼殺在立刻苗芽之中。
而長孫無忌也不可能再如原本曆史之中那般,通過此事來大規模清除政敵,獨霸整個朝堂。
這是一條完全不同的道路,從李世民晚年之時的安排便已經注定了這一點。
顧氏的出現給了皇權最基本的保證。
李世民無需再通過拉攏關隴勳貴來去穩定李治的地位,也無需通過他們來平衡掉同時平衡山東及江南的世族。
這一切雖看似沒有什麼,但對於整個朝堂的影響是難以想象的。
永徽二年。
在顧靖的建議之下,整個大唐再次掀起了針對律法的改變,包括繼續調整科舉。
當前的大唐太強了。
這種強盛是從內到外的絕對強盛,再加上文化的持續發展立刻,貞觀一朝的政治自是要繼續向前開拓。
相比於太宗時期的《貞觀律》,《永徽律》仍是繼承了其“德主刑輔”、“禮法結合”的主題思想。
隻不過在此之外,又對貞觀律進行了更為詳細的補充。
包括李治還提議為整個《永徽律》行逐條逐句的官方解釋和注釋。
這絕對可稱之為跨時代的進步。
官方主動更為律法進行注釋,可以免去太多的問題。
而至於科舉,李治的想法則就更加簡單了。
他要擴招人數。
包括還要親自麵試學子。
在宣布這件事之前,李治還特意找到了顧靖。
他已經關注到了當前的大唐朝堂。
關隴士族太強了,若是沒有顧氏的話,李治都懷疑自己一定會被他們完全架空。
李世民那種皇帝倒是可以不在乎一切。
但他不行,這擴招科舉人數,自是想以此而破局。
對於這件事,顧靖自是不會拒絕,而是給了李治支持,一係列的改革就這樣在整個大唐之上展了開來。
顧靖並未直接去乾涉朝堂。
對於當前的大唐而言,隻需要他站在那裡其實便已經足夠了。
顧靖比較在意的仍是四方蠻夷之地。
值得一提的是——
在經過數年時間之後,遷徙高句麗防線的計劃已經基本完成,這確實是讓整個朝廷狠狠的鬆了一口氣。
遷徙所消耗的東西實在太多了。
哪怕如今已經基本遷徙完成,朝廷都還需要為那些百姓再次免去三年的賦稅,包括為他們提供開荒時的種子。
這一切都可稱之為大消耗。
也好在如今的大唐確實夠強,還能承受的住這些,倒也並未出現什麼太大的亂子。
並且,在這些人的影響之下。
整個中原鏈接高句麗新羅百濟的商道同樣也是開通。
這三國如今可謂是完全沒有與大唐爭鬥的想法,且不說高句麗與百濟這種被大唐一戰差點直接滅了的國家了,就連新羅內部如今都是風波不斷。
李世民昔年的手段已經起到了作用。
這三方幾乎都在內部爭鬥,實力也是沒有任何的進展。
顧靖自是支持發展商業。
這些百姓們的糧草若是全都靠著中原送過去的話,這其中糧食的消耗便不計其數,就算有商人可以冒險,也根本無法控製糧價。
而若是將目標放在整個遼東半島上則是完全不同。
並且,顧靖還需要這些常年生活在此地之人來指導九州百姓種地。
地勢的不同就注定會有種植的差彆,有人指導終是可以少走很多的彎路。
在顧靖的影響之下。
這三國根本就不敢拒絕大唐的任何要求。
一代代的糧草從三國之中流出,前來滋補著那些百姓。
包括西域如今同樣也是如此。
如今的西域變化可謂是翻天覆地,其商路的持續繁榮以及各種教化製度都在無形之間促進著整個西域融入九州。
雖還未曾在整個西域實行九州的製度。
但無論是中原犁耕、水利技術的普及也好,亦或是漢語的應用也罷,如今的西域都已經不再是昔年可比的了。
就在伊犁河穀、楚河流域已經形成了完全漢化的村落。
他們不僅僅說著漢話讀著論語顧學,同樣也在用著九州的生產技術而生活。
這絕對可稱之天大的進步。
因為人們的思想正在發生著一點點的改變。
隻要能夠如此持續發展下去,兩三代人之後整個西域的百姓都會自稱為九州子民,這對於整個九州而言,都算是天大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