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革之勢,如火如荼。
在絕對國力的支持之下,整個大唐的變化可謂是日新月異。
明明一切相比於貞觀朝時都已經變了。
但又仿佛什麼都沒變。
所有的一切都在按照昔年就正式定下的方向發展,讓大唐在各個方麵持續發展。
永徽四年,十月。
雙籍製度正式在西域拉開了序幕,包括顧氏內部的徹查。
對於這些沾親帶故的兄弟——
顧靜已然是做好了萬全的準備,無論任何人觸動到顧氏的底線都不可能讓其再這樣繼續辱沒顧氏的威名。
這注定是一場大事。
稍微出現任何差錯都很有可能讓剛剛平定的西域再次動亂起來。
也還好,整個大唐已經為此做好了準備。
顧靖離京了!
雖並未直接趕往西域,但這仍是足以牽動太多太多人的神經。
他如今在四方的聲望太強了。
縱使就連昔年的顧琛對待外族都沒有造成和他這般的傷亡,這些人又豈能不畏懼他?
——當然是為了震懾。
顧靖這就是不願意讓大唐出現任何的動蕩,因為他十分明白。
無論任何製度,最難施行的階段一定是開始。
隻要出現任何的混亂。
那這個製度要想徹底施行,就注定要耗費極大的人力物力,他必須要保證此事能夠順利展開。
這才是最為關鍵的。
當然,除此之外,顧靖仍是在施行禦史台的職責。
不僅僅是為了吏治。
而是要監管發展商業後可能會引起的一些問題。
——比如.商業財閥,以及百姓棄農從商。
其實這一係列的問題在原本曆史之中便出現過,西域的安定導致商業大井噴,雖然這在當時並未引起太大的問題。
但現在,這種問題隻會更大。
因為大唐的強盛超過原版的曆史,這其中貿易可以帶來的利益同樣是難以想象的。
顧靖了解人心,十分明白這些利益到底會讓人變成什麼樣。
無論如何,他都必須要做好萬全的準備。
長孫無忌等人自是也明白這一點,但他們卻不可能提出此事,因為此事也能給他們的家族帶來利益。
但也不會進行乾涉。
到了如今,大唐的朝廷內部已經完全就穩定了。
雖是未有人主動去提起,但在莫名其妙的情況之下,顧靖也已經在不覺間接過了檢察權。
這一切隻能交給顧靖自己。
對於此事整個顧氏之中亦是議論紛紛,一眾子弟對此也是態度各異。
甚至就連顧易都在關注此事。
沒辦法,此事涉及極大,所涉及的階級之廣遠非以往可比。
下到普通百姓,上到武將貴族全都在其中。
當然,在這種時代,顧氏能夠做的同樣也隻是監管。
讓顧易感到詫異的是——
顧茲竟是早已就想到了此事,甚至還在顧氏之中留下了自己深思多年之後的策略。
他對於金融方麵確實有著很高的造詣。
雖然這一切不能完全適用於當下,但顧氏子弟亦是可以通過他所留下的基礎進行更改,而用於現在。
首先便是——《田商不兩立法》。
用來針對大地主及貴族,包括打算棄農從商的百姓。
其中之最自然是商人限田令。
及農地禁商抵,包括棄農從商稅等幾條政令。
商人限田便簡單了。
那就是限製商人的田產,禁止讓資本兼並農田。
而農地禁商抵則是為了保護百姓,防止貴族及資本用高利貸來吞噬小農。
棄農從商稅同樣也是限製轉商所用的成本。
千萬不要說這一係列的政策純是多想,在當前的時代,這一切都是極為普遍的現象。
哪怕大唐的國力已經到了這個地步,都不可能完全抹去各種高利貸的存在。
雖然憑借著這個政令同樣也不可能完全免去這一切。
但亦是會起到一些作用。
至於棄農從商稅,雖看似在給普通百姓限製,但這又何嘗不是一種保護?
當然,像平日裡擺個攤之類的姿勢不受到了限製。
這注定會留下許多空子可鑽。
顧靖十分明白這一點。
如今大唐吏治清明,再加上顧氏一族也始終緊盯吏治,或許能減少其中亂象。
但將來隻要稍生動蕩,必有無數人借此空子大肆斂財。
可他又能如何?這世界上就不可能出現完美的製度,任何製度都需要一點點的修補進步。
眼下的情形,亦是如此。
除此之外,顧靖再次對彙兌部門進行了改革。
首先便是禁止金銀外流,以及禁止外幣流通。
這是發展商業必須要做的準備。
雖然在此之前,朝廷便已經在這樣做了,但是卻始終都沒有具體的政令,隻是利用大唐的強盛讓百姓商人們自己做出決定。
在規模尚小時,或許無需如此正式。
但如今局麵已大不相同。
當大唐的商業已經發展到了一個規模之時,總是會有人去嘗試彆人未做的事。
而隻要這其中可以產生足夠的利益,那就注定會越來越多。
貨幣的動蕩.包括金銀的大規模流出就注定會引起整個國家的迅速崩潰。
顧靖必須要做好萬全的準備。
整個大唐明麵上不見絲毫波瀾,暗地裡已是風起雲湧。
一切都在悄然準備著。
隻待,所有牢籠徹底打開的那一刻。.
永徽四年,十二月。
在顧磊的勸諫之下,李承乾終是派人迎著季風回到九州。
帶回了一些海外的消息。
李承乾已經開始再次航行了,將拓海號交給了顧氏子弟再次遠航,而他自己和顧磊等人仍是在教化著琉球。
這個消息對於當前的大唐而言絕對可以算計的上是一件大好事。
雖然還未有什麼成果。
但最起碼,此事是讓所有人都看到了希望。
顧磊將他們所在琉球做的一切都送了回來,包括航海時所遇到的狀況,及琉球內的情況。
甚至就連吏治都已經關注起了此事,不斷問那歸來之人李承乾的身體如何了。
這其中是否有其他心思,旁人也不敢去過多猜測。
隻不過是自這一日起——
整個大唐對於建造海船的速度也是再次提了起來,並不隻是如拓海號一般的大船,包括適合商業的小船。
所有人都已經看出了其中的利益。
對此皆是十分願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