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上賽季季後賽締造“如果你罰丟接下來這一球,你就會看到是誰終結了比賽”的傳奇宣言後,林奇在總決賽首戰再度以“骰子已擲”的愷撒名言為自己的職業生涯增加了又一經典語錄。
這位深諳心理博弈的巨星持續在季後賽書寫誅心篇章,為媒體提供足夠豐富且極具傳播張力的炒作素材。
作為一個商業化極其成功的超級巨星,林奇早已構建起涵蓋運動表現、個人魅力與話題熱度的完美造星生態,他具備一切吸金的元素。
但一直以來他都差一個關鍵的東西,一個競技體育中最重要的東西:冠軍。
銳步前段時間發布的“冠軍法則”係列廣告雖以二十支匠心短片引爆市場,卻始終被質疑者譏諷為“無冠者的冠軍臆想集”。
實話實說,林奇無法反駁。
他不會像十幾年後的勒布朗.詹姆斯麵對冠軍的問題時尷尬的告訴記者:“冠軍戒指的數量不代表一個球員的職業生涯高度。”
林奇坦蕩的承認,沒有冠軍就是他商業價值和名氣更進一步的絆腳石。
但現在,這個絆腳石即將永遠消失。
總決賽第一戰打完後,有媒體爆料,紐約市政府已經在尼克斯隊商討冠軍遊行的路線,啟動冠軍遊行籌備程序。
對紐約這種塞車嚴重的大都市而言,這確實是個需要好好研究的事情。
如何讓預計百萬級的狂歡人群有序穿梭於紐約的鋼鐵叢林?這座超級都市正麵臨著甜蜜的煩惱。
畢竟,尼克斯和紐約市政府都沒有經驗。
史蒂芬.A.史密斯聲稱:對紐約而言,如何規劃好這次奪冠遊行的難度甚至超過了奪冠本身。
紐約媒體一如既往的在瘋狂開香檳,而係列賽第二戰,林奇也沒有令人失望。
係列賽第二戰,德克.諾維茨基仿佛被逼入絕境的困獸,展開了瘋狂的最後一搏。
這場比賽他打得相當強硬,收斂了外線跳投的次數,屢次朝尼克斯禁區發起衝擊。
然後,2006年總決賽永遠的隱形主角登場了。
裁判給了德克.諾維茨基非常多的罰球機會,看來聯盟並不希望總決賽草草結束。
如果總決賽隻打四場,對聯盟而言將是巨大的經濟損失。
說來諷刺,原本在2006年總決賽深受哨子危害的德克.諾維茨基此刻卻倒反天罡的享受到了哨子的紅利。
當然,德克.諾維茨基怎麼也不可能像原本曆史中的06韋德那樣,刷出驚世駭俗的單場25次罰球。
可這依然足夠讓小牛隊在上一場的潰敗後咬住比分。
隻可惜,聯盟和達拉斯的期望終歸破滅。
比賽結束前43秒,達拉斯小牛落後3分,諾維茨基再次站上罰球線。
隻要他能兩罰兩中,小牛就有機會保住一個主場。
結果在所有人的歡呼聲中,諾維茨基的第二罰偏離籃筐——這是2006年總決賽又一個容易被忽視的因素。
德維恩.韋德過多的罰球數吸引了太多球迷的注意力。
以至於,人們很容易忽略德克.諾維茨基06年總決賽的表現簡直是一坨狗屎。
還容易忽略小牛隊每每在關鍵時刻的罰球簡直是一場災難。
當壓力的發條被擰緊,小牛隊的每一個人都會發揮失常,包括德克。
這種精神層麵的殘缺用魯迪.湯姆賈諾維奇的話來講,那就是:2006年的達拉斯小牛缺乏一顆冠軍之心。
這樣的冠軍之心在五年後的2011年才終於蘇醒。
隨著諾維茨基罰球失手,達拉斯人的絕望凝固在滯空的籃球中。
紐約尼克斯再次揮舞起他們手中的匕首,試圖刺穿小牛隊的心臟。
林奇拉到三分線外對付埃裡克.丹皮爾,小牛隊根本不敢包夾。因為一旦夾擊,其他人就能輕鬆切入無人鎮守的籃筐。
一個可以把對方護框手徹底拖出來持球發動進攻的球員,讓不少教練看到了籃球運動的未來。
林奇後退兩步,用一個漂亮的歐洲步過掉丹皮爾,丹皮爾笨重的身軀宛如陷入流沙。
德國戰車補防而來,成為了試圖阻擋洪流的最後堤壩。
兩人在空中相撞時,林奇距離籃筐還有一段距離。即使是靜態天賦恐怖的紐約20號,也不可能在這種距離下完成扣籃。
但林奇依然隔著諾維茨基用伸展到極限的指尖將籃球轟入籃筐,這不算是一次扣籃,因為林奇的手甚至沒有觸碰到籃筐。可誰也無法否認,這是一個踐踏了諾維茨基尊嚴和勝利幻想的進球。
這個充滿暴力美學的進球宣判了比賽死刑。
巨大的衝擊力將德國人掀翻至底線攝影記者群中,而落地後的征服者捶胸怒吼,大吼聲摧枯拉朽般席卷球館。
這個回合就像這場比賽的縮影,德克非常努力,但他無力阻止年輕凱撒的衝擊。
聯盟精心設計的懸念、裁判尺度微妙的平衡、諾維茨基搏命換取的15次罰球,最終都沒能改變那顆已經擲出的骰子。
2比0的總比分最終還是懸在了達拉斯人腦袋上。
接下來三場都會在紐約進行,也就是說,整個總決賽已經成為了林奇登臨王座的加冕盛典!
回到紐約後,這裡早已為王者鋪就紅毯。
時代廣場的霓虹矩陣晝夜不息地循環著“冠軍法則”係列廣告,鋪天蓋地的巨幅廣告覆蓋第五大道的每個轉角,銳步已經在為林奇職業生涯的第一個冠軍造勢。
威利斯.裡德所在的年代,NBA還沒那麼大影響力。
帕特裡克.尤因處於聯盟商業化極速發展的年代,但他從來不是贏家。
從來沒人見識過一個坐擁紐約市場的超級巨星在這個聯盟已經完全商業化的年代如果為紐約贏得冠軍,會創造怎樣的商業奇跡。
現在,隨著林奇的榮譽空白即將被填補,銳步的商業巨輪也發出轟鳴。
與此同時,林奇的實力空白也在變小。
回到位於長島的家中,林奇打開了係統界麵。
【34歲的你即將拿到職業生涯第一個NBA總冠軍,當然,第一個FMVP也近在眼前!不要在職業生涯末期放過任何榮譽!】
【新目標:贏得總決賽,並從年輕人頭上拿走FMVP獎杯。】
【獎勵:獲得三次刷新商店的機會,從每一次刷新後的商品列表中免費選取一個天賦。(機會不可保留,放棄選擇即放棄機會)】
不愧是總決賽的獎勵,這大概是林奇到目前為止遇到過最大方的一次獎勵。
並且,和之前大多數任務一樣,因為與係統認知的年齡存在差距,所以係統認為很難的任務,對林奇而言很簡單。
隻要裁判彆直接拿著棒球棍上場傷害尼克斯隊的球員,總決賽的局勢就不可能逆轉。
至於FMVP,尼克斯隊內也沒有任何人能與林奇競爭。
隻需要一切水到渠成,獎勵就能到手。
第三戰,聯盟似乎放棄了掙紮,哨子重新變得正常,小牛隊也以13分之差再度輸掉比賽,尼克斯3比0拿到賽點。
那一刻,史蒂芬.A.史密斯知道,因為林奇的存在,他在40歲之前見證尼克斯再度奪冠的願望將很快就會變成現實。
林奇的存在,還牽扯著更多人的命運。
——
6月15日,總決賽G4開始當天。
晨光熹微穿透布魯克林的百葉窗時,斯蒂芬.馬布裡的指尖正無意識地摩挲著床頭櫃上的勞力士。
他拿起表看了一眼,再過十二小時,麥迪遜廣場花園穹頂的聚光燈將為他加冕。
他昨晚根本睡不著,他簡直是一秒一秒的等著天亮。
他已經迫不及待想見證今晚的冠軍時刻。
客廳裡傳來窸窣聲響,母親梅布爾.馬布裡正將珍珠項鏈繞上布滿褶皺的脖頸,他們一家今晚都會去麥迪遜廣場花園,見證這曆史性的一刻。
馬布裡出發之前,他母親故意把幾份舊報紙放在桌上。
這些舊報紙的封麵都是斯蒂芬.馬布裡落魄的模樣,其中有一份來自2004年8月的《紐約時報》,上麵是馬布裡在奧運會上投出三不沾後懊惱的樣子,標題他至今仍印象深刻:“世紀之恥”。
馬布裡笑看著這一切,想起了那個用雪碧澆頭,甚至差點口服凡士林的自己。他指尖輕輕摩挲泛黃的新聞紙,恍如觸碰前世遺蛻的繭殼。
那時候的他是紐約籃球的恥辱,“紐約之子”的稱號更像是一種嘲諷,“成為紐約的驕傲”是遙不可及的夢想。
而現在,他撫摸著母親手背,過去的噩夢已經不再困擾他:“當時我哭得很厲害,幸好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