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世,林火旺在深圳開的電子廠,那可以說是什麼賺錢就做什麼。
彼時的深圳,到處都是林立的廠房,空氣中都彌漫著一股工業蓬勃發展的氣息。
林火旺的電子廠就坐落其中,周圍是嘈雜的機器轟鳴聲和工人們忙碌穿梭的身影。
從最早期隻能夠做一些小的電容和塑料外配件,再到後麵,可以生產一些小的家用電器。
電子廠內,最初那簡陋的生產線上,工人們專注地擺弄著細小的電容,旁邊堆積如山的塑料顆粒等待被加工成外配件。
隨著時間推移,廠房裡增添了新的設備,逐漸能夠製造出簡單的小家電,簡陋的車間內擺放著初具雛形的收音機、小風扇等產品。
再到後麵的VCD、DVD,還有山寨手機的生產,林火旺的小小電子廠,可以說是伴隨著國產電子行業的發展,而慢慢壯大起來的。
當涉足VCD、DVD生產時,工廠的規模明顯擴大,新的生產車間裡,先進些的設備有序運轉,工人們熟練地操作著,將各種零部件組裝成成品。
而山寨手機生產階段,更是一片繁忙景象,手機零部件擺滿了工作台,工人們爭分奪秒地組裝,包裝好的手機一箱箱堆放在角落,等待運往各地。
在這期間,林火旺的電子廠因為是小小規模的民營廠,那些擁有大學文憑的理科大學生們,根本就不屑於來他的廠裡當技術員。
畢竟,他的電子廠隻是一個小作坊的規模,周圍環境略顯破舊,與那些大廠氣派的辦公區形成鮮明對比。
如此環境,對於心高氣傲、手持大學文憑的理科大學生來說,自然缺乏吸引力,他們寧願在大城市的大廠裡謀求一份職位,也不願屈就於這個小小的民營廠。
所以,林火旺也是被逼得沒辦法,拉著幾個老技術工,購買大量其他公司的小家電什麼的,拆開來研究,然後開始山寨仿造。
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林火旺的腦子裡,幾乎是存著許許多多小家電的製造原理和設計圖。
經過無數個日夜的鑽研,那些拆解研究的經曆深深地刻在了林火旺的腦海裡,各類小家電的線路圖、構造原理如同烙印一般清晰。
像高壓鍋這種還隻是小意思,他腦子裡還有未來先進的日本進口電壓鍋的山寨設計圖,拿出來都足足能領先現在日本二十年以上的技術。
在林火旺現在的記憶裡,那先進的日本進口電壓鍋設計圖,細節之處無比清晰,每一個部件的功能和構造都了如指掌,其技術之先進,足以讓當下的日本電器製造業都為之驚歎。
更不用說,其他的類似電飯煲、微波爐、循環扇、吹風機、空調、彩電、複讀機、學習機等等這些小家電的關鍵性技術。
這些電器的關鍵技術在林火旺腦海中形成了一個龐大的知識體係,電飯煲的精準溫控技術、微波爐的高效加熱原理、循環扇的獨特風道設計、吹風機的恒溫技術、空調的節能製冷製熱技術、彩電的高清顯示技術、複讀機和學習機的語音處理技術等等,應有儘有。
這些電器,其實現在在國外已經相當普遍了,隻不過大多都是功能差,能耗大,造價售價都特彆高。
國外的電器市場上,陳列著各種功能有限、能耗頗高的電器產品,它們的價格標簽讓普通消費者望而卻步。
那些笨重的冰箱、耗電量大的洗衣機,雖然在市場上占據一席之地,但隨著科技發展,其劣勢逐漸凸顯。
類似德國、美國的電器製造大廠,後來就是被日本的各種廉價電器廠商給衝垮了。
曾經輝煌的德國、美國電器製造大廠,廠房高大卻略顯陳舊,而日本新興的電器廠充滿活力。
日本廠商以其廉價且功能相對實用的電器產品,如潮水般湧入市場,逐漸侵蝕著德美大廠的市場份額,讓那些老牌大廠的市場占有率不斷下滑。
日本的電器製造業,也是借著八十年代全球貿易的東風,迅速地在國際上打出了名聲,並且掠奪了大量的利潤。
八十年代,全球貿易蓬勃發展,日本電器廠商抓住機遇,將產品推向世界各地。
集裝箱滿載著日本電器駛向各個港口,日本電器的品牌在國際上的知名度不斷提升,大量的財富流入日本企業的口袋。
因為日本國內經濟一片繁榮景象,商界人士在豪華的會議室裡高談闊論,狂妄地喊出買下美國的口號,仿佛日本的經濟實力已能主宰世界。
最終,便被他們的父上美國反噬,簽下廣場協議,日元升值,各種產業的出口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打壓,從此日本原本騰飛的經濟,一落千丈,徹底淪為了美國經濟的附庸。
日本的工廠外,貨物堆積如山,卻難以出口,企業紛紛麵臨困境。
曾經繁華的商業街變得冷清,經濟泡沫破裂,日本經濟從此一蹶不振,隻能完全依附於美國經濟體係。
但不得不說的是,在七八十年代,日本的各種家用電器和半導體,的確是全球最強的。
在那個時期,日本的家用電器和半導體產品以其精湛的工藝和先進的技術,在國際市場上獨樹一幟。
商場裡,日本的彩電畫麵清晰,半導體收音機音質出色,吸引著世界各地的消費者競相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