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未央宮。
“陛下天縱奇才,運籌帷幄平戎,決勝涼州千裡!老臣歎服!”
丞相陳平率先出列,語氣充滿了真誠的讚歎。
“此役不僅破敵,更收服犬戎,開疆拓土,安撫邊民,實乃不世之功!”
“陛下之能,遠邁我等老臣矣!”
陳平這番話,道出了在場許多老臣的心聲。
太尉周勃、潁陰侯灌嬰等功勳老將也紛紛出列附和。
他們如今看待劉盈,已不再是看一個需要輔佐的年輕君主,而是真正帶著敬畏的雄主。
“兄長書信所言,此乃前線將士用命,三軍用命之功。”
劉恒打算趁熱打鐵,拿著兄長劉盈送回的書信,笑道:“陛下有言涼州初定,百廢待興。犬戎歸化,如何安置,使其真正融入我大漢,成為屏障而非隱患,此乃當務之急。”
“陛下已令李左車先生於平戎妥善安置,以仁德教化,半農半牧,漸次同化。”
“然,此乃治標。欲求長治久安,國富民強,根基在於人才!在於取士之道!”
殿內的氣氛,因劉恒這番話,從單純的慶功喜悅,悄然轉向了更深沉的議題。
陳平撚須的手微微一頓,周勃濃眉微蹙,灌嬰則下意識地搓了搓手指。
劉哼的聲音清晰而堅定,急需念著書信:
“故,陛下心意已決,將推行科舉製,逐步取代現行之察舉製!”
“天下士子,無論出身貴賤,門第高低,皆可憑真才實學,經州縣考試,層層選拔,直至殿試,由陛下親擢英才!”
“打破門閥壟斷仕途之弊,廣開寒門晉升之路,使我大漢人才如江河奔湧,取之不儘,用之不竭!此乃固國之本,強邦之基!”
“科舉製?”
這三個字如同巨石投入平靜的湖麵,瞬間在朝堂上激起千層浪!
剛才還一片讚頌之聲的老臣們,臉色頓時變得精彩紛呈。
陳平第一個開口,他依舊是那副溫和從容的姿態,但語氣中卻帶上了前所未有的凝重與謹慎。
“代王殿下,陛下聖心燭照,銳意革新,老臣欽佩。”
“然,察舉製乃高皇帝所定,施行多年,雖有瑕疵,然根基深厚。”
“科舉之製,前所未有,驟然推行,恐……動搖國本啊。”
陳平話語含蓄,但“動搖國本”四字,分量極重。
他擔憂的是,這種顛覆性的製度,會徹底打破現有的權力格局,引發世家大族的強烈反彈,造成朝局動蕩。
“不如,等陛下從涼州回來,咱們再從長計議吧!”
劉恒聞言皺眉不語,劉肥的臉上也沒了笑容,就連呂後也笑眯眯第看向群臣。
太尉周勃性情耿直,嗓門洪亮,直接點出了核心矛盾。
“太後,老臣是個粗人,但也知道,察舉靠的是地方官舉薦,靠的是家族名聲、鄉閭清議!”
“這科舉……讓那些田舍郎、寒門子都來考試做官?”
“這讓世代簪纓的世家大族如何自處?他們豈能甘心?此令一出,恐非議四起,人心浮動啊!”
周勃擔心的不僅是製度本身,更是其背後牽扯的龐大利益集團和根深蒂固的門第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