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多灣,漢軍臨時營寨。
項軒看著手中的撤退命令,年輕英武的麵龐上籠罩著一層寒霜。
他這邊形勢最好,港口穩固,進退自如,水陸皆占優勢,倭寇已被壓製得不敢出頭。
此刻撤退,如同宴席最高潮時被強行離席,憋屈至極。
“將軍,難道我們就這麼…走了?”
身旁的部將語氣憤懣,“倭寇怕是以為我們力竭膽怯了!日後豈不更猖狂?”
項軒沉默著,指節因用力握著軍令而微微發白。
陛下之命不可違,但軍心士氣亦不可墮!
他目光掃過營外那片他們浴血奮戰奪來的灘頭,以及遠處若隱若現的倭寇哨卡,一個大膽而狡黠的計劃瞬間成型。
“走,當然要走。”
項軒緩緩開口,嘴角勾起一抹冷冽的弧度,“陛下命我等撤退,可沒說不準‘自衛還擊’。咱們得走得風風光光,讓倭寇‘夾道歡送’!”
他立刻召來副將,低聲吩咐如此這般,細節一一交代清楚。
翌日上午,一隊漢軍士兵照常外出執行“最後一次巡邏”,行進路線“恰好”經過一處倭寇前沿哨卡。
雙方士兵隔著一箭之地,互相警惕地注視著。
氣氛緊張,一觸即發。
突然,一名漢軍士兵“腳下不慎”,將一塊石頭“恰巧”踢飛,精準地砸在了一名倭寇哨兵的腳麵上。
“八嘎呀路!漢狗!你找死!”
那倭寇哨兵吃痛,本就神經高度緊張,受此“挑釁”,頓時勃然大怒,罵罵咧咧地衝過來用力推搡那名漢軍士兵。
漢軍士兵立刻“據理力爭”,聲音洪亮:“明明是你自己撞過來的!怎敢惡人先告狀!”
口角迅速升級,雙方士兵立刻圍攏過來,互相推擠、叫罵,情緒越來越激動。
就在這混亂之際,一名漢軍士兵突然發出一聲淒厲的“慘叫”,踉蹌倒地,眾人看去,隻見其手臂上赫然插著一支黝黑的手裡劍,鮮血瞬間染紅了衣袖。
“倭寇放暗器!他們下黑手!”
漢軍隊伍中立刻有人驚怒大喊。
“卑鄙無恥!保護同袍!”
“殺光這群背信棄義的倭賊!”
早已準備多時的漢軍士兵瞬間“群情激憤”,無需更多命令,刀劍出鞘,弓弩上弦!
項軒“恰好”率親衛“巡營”至此,看到“受傷”倒地的士兵和“激動憤慨”的部下,他頓時“勃然變色”,虎目圓睜,拔出佩劍直指倭寇:“大膽倭奴!竟敢傷我士卒!欺人太甚!兒郎們,隨我殺!給他們一個永生難忘的教訓!”
一場“被迫自衛”的激烈衝突瞬間爆發。蓄勢已久的漢軍如同出閘猛虎,戰術配合嫻熟,對著那些完全懵掉、倉促應戰的倭寇發動了排山倒海般的攻擊。
箭雨精準覆蓋,刀盾手正麵衝擊,長槍手側翼突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