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
婁敬眼中閃著光,“此乃天意!達赫等人,便是活生生的證據,是來自夷洲的泣血控訴!村野治保之暴行,罄竹難書!此血書若公之於眾,何愁民意不沸?”
劉盈頷首,他正需要這股“民意”的東風,來徹底吹散朝堂之上最後一絲反對的陰霾。
劉盈當即下令道:“將達赫等人獲救經曆、夷洲慘狀,連同此項血書之摹本,由官府出麵,在長安及各州郡重要城邑,張榜公布,令說書人、鄉間耆老廣為宣講!”
“要讓天下百姓都知道,東海之外,有我華夏苗裔正在遭受何等苦難!要讓所有人都想起,當年倭寇蹂躪東南沿海時,那血與火的仇恨!”
旨意一下,帝國高效的宣傳機器迅速開動。
很快,“夷洲血書”的故事如同野火般傳遍大江南北。
茶館酒肆,說書人聲情並茂地講述著達赫的逃亡與漢軍的搭救;鄉間村頭,官吏和長者向聚集的百姓展示著血書的摹本,描述著夷洲的人間慘劇。
“想不到海外還有我等同源之胞澤!”
“倭寇!又是倭寇!當年他們殺我鄉親,搶我財物,此仇不共戴天!”
“陛下仁德,派兵救了那些土人,如今更要為他們主持公道,這才是天朝氣度!”
“打!必須打!不能讓村野治保那魔頭繼續逍遙!”
民間的情緒被迅速點燃,對夷洲土人的同情與對倭寇的曆史仇恨交織在一起,形成了一股強大的主戰輿論浪潮。
百姓們紛紛稱頌皇帝仁德,支持朝廷出兵,蕩平夷洲,解救蒼生。
——
見時機已然成熟,劉盈再次於未央宮宣室殿召集群臣,商議出兵夷洲之事。
與上一次的激烈反對截然不同,這一次,朝堂之上的氣氛已然逆轉。
劉盈甚至沒有首先開口,他隻是命內侍將幾份民間自發上書、請求出兵夷洲的“萬民書”,以及那幅血書的原跡,傳示眾臣。
看著那斑駁的血跡,聽著民間沸騰的呼聲,之前那些堅持“無利不往”的官員們,紛紛低下了頭。
他們可以罔顧海外“蠻夷”的生死,卻無法忽視國內洶湧的民意,更無法承擔“阻礙仁義之師”的罵名。
劉盈環視群臣,聲音平靜卻蘊含著不容置疑的語氣。
“諸卿,民意不可違,天理不可逆。夷洲胞澤泣血求援,天下百姓同仇敵愾。村野治保倒行逆施,天人共憤。朕意已決,即日起,集結水陸精銳,籌備糧草軍械,克日發兵,遠征夷洲,誅殺國賊,拯黎民於水火,揚天威於海外!”
“陛下聖明!臣等謹遵聖諭!”
這一次,回應他的是山呼海嘯般、再無一絲雜音的讚同。
呂後在長樂宮聽聞此訊,隻是淡淡一笑,對身邊心腹道:“盈兒如今,已深諳禦人之道,更懂得如何借勢而為了。”
遠征夷洲的計劃,終於在這血與淚的控訴和沸騰的民意推動下,塵埃落定。
大漢帝國的戰爭機器,開始為這場跨越海峽、承載著道義與威嚴的戰役,全力運轉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