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瘋了?下午的課你不教了?”
“車子,房子,全部都要賤賣?”
尖銳的質問聲並沒有打斷男人收拾行李的動作,床上的【華盛頓郵報】就這麼躺在那裡。
《把最後的心跳,獻給祖國》
“嘶啦”聲中,報紙被扯得粉碎,麵對沉默的男人,質問聲再起:“你說要捐錢,我說好,你說要捐藥品,我去買,可現在呢?你到底要做什麼?”
啪!
老式的木質箱子被重重合上,男人隻是淡淡扶了扶眼鏡,從地上拾起殘破報紙的一角,上麵赫然是“救中國(英文)”。
他語氣溫柔:“親愛的,自己的國家,要我們自己去守護,看到那句話了嗎?”男人又撿起一份報紙的碎片:“國家需要我。”
“多少年了?”男人說著說著,拿起報紙走向窗邊,看著東方:“推翻清廷,我沒有回去,他們也不需要我,他們需要兵,需要槍。”
“軍閥混戰,我也沒有回去,他們隻需要錢,要人。”
“民國成立,混沌不堪,我還是沒有回去,因為我厭惡那幫吸血買辦的嘴臉。”
“但現在,我如果再不回去,國家就要亡了,如果沒有根,我們就像是海裡的浮遊,隨波漂流,不知道一哪天,就被路過的魚兒吃了。”
“我的根在東方,我要回去,要去救中國!”
撲通,女人嚎啕著癱坐地上:“嗚嗚嗚~那孩子上學怎麼辦?他才8歲,他國語也不好,會不會被人欺負?還有錢呢?沒有收入,我們吃什麼?”
女人越說越傷心:“嗚嗚~我手裡還有一些結婚時的嫁妝,下午一起去賣了。”
女人越傷心就生氣,她站起身揮起拳頭,敲在男人的胸口:“白誌誠!你這個混蛋!日子剛好起來,就要回去,我我的命苦啊!”
“白誌誠!你欠我的,你給我記住!嗚嗚嗚~打完仗,把我的嫁妝首飾翻倍還給我!!”
看著女人哭得梨花帶雨,白誌誠一把將她抱進懷裡:“一定,等打完仗,過上好日子,我欠你的,一起還你。”
民國26年11月11日
【申報】、【大公報】、【中Y日報】、【民國日報】紛紛刊載《把最後的心跳,獻給祖國》。
11月12日
【泰晤士報】、【每日電訊報】、【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先鋒報】、【費加羅報】、《柏林晨郵報》相繼刊登《把最後的心跳,獻給祖國》。
“偉大的事情,收益沒有,風險很高”
“要不要一起?”
“救中國!”
這些話幾乎傳遍了整個世界,也讓沈複興這個名字傳遍了世界。
11月15日
正在金陵召開第二次國防會議的老頭子將報紙丟給眾人:“都看看吧,我就說這個沈維安是孫猴子,到哪裡都不安分。”
“你們還在擔心,這個家夥會不會主動出擊,打亂作戰部署?”
“好嘛,去健生地方不過幾天,全世界的報紙都在刊登這篇文章。”
“整個金陵,整個華夏都在談論沈複興,我不明白宣傳部怎麼就寫不出這樣的文章呢?”
何應欽笑著開口:“還是委座安排有方,要是讓那小子天天挖工事,怕就是沒有這篇文章了吧?”
辦公廳主任徐永昌點頭:“正是如此,僅僅一天,金陵城報名參軍的人數已經多達5000人,登記處排滿了人,根本來不及。”
俞飛鵬也說道:“社會各界,反響極大,宋部長那邊的報告應該送到您手上了,單單一日,捐款已經超過了一個億,據說,海外的華僑同胞也有這個數字.”
嘶——!
其餘人紛紛倒吸一口涼氣,要知道,前幾日,郭沫ruo與華夏最帥的男人在武漢為抗戰籌集資金,辦了一個【獻金運動】,為抗戰籌集資金,社會各界集體動員,募捐,籌集了超過4800萬。
可這沈複興一個字沒說要錢隻是問:要不要一起.
恐怖如斯!
這時候,門外參謀敲門報告。
一份電報來到何應欽的手上,隻一眼,後者就急匆匆彙報:“委座,好消息,國外的華人響應號召,南洋商業聯合會捐贈一個億,另認購一個億國債。”
“這”
眾人有些坐不住了,什麼叫雪中送炭,什麼叫同仇敵愾,什麼叫血濃於水,什麼叫救中國!
這就是!
很快,又有一名參謀跑進來:“英吉利領事館發來的急電,50多名學者,300餘名司機與技工申請回國,隻是苦於沒有身份,請求特殊辦理。”
“法蘭西領事館來電:20餘名學者,100多名有飛行經驗的飛行員申請回國.”
“南僑總會來電:捐贈卡車300輛,並組織3000名有經驗司機回國”
“張司令來電:粵籍華僑已自發組織抗日救國隊,首批8000餘人申請回國參戰”
瘋了,徹底瘋了!
沈複興一篇文章,一個問題,點燃了這個民族等待了千年的複興火焰。
借這個機會,老頭子再次發問:“現在,這個金陵,到底可不可守?”
眾人默然,事到如今,社會各界如此反應,要是真一槍不發放棄金陵,那就真的站在全國的對立麵了。
大勢洶洶,不過如此!
靈橋牌普通話自問自答:“金陵還是要守,如果沒人守,那我就自己守!”
這時候,不少人看向唐生智,他扶了扶眼鏡,說出了自己的看法:“金陵警備司令穀正倫可以,桂永清作為教導總隊指揮官,可以為副手。”
“不行,這兩人資曆太淺。”
眾人又是沉默,剛才的激動早已消失,在會議室的眾人都是人精,他們或許會因為全民族抗戰的情緒與團結而興奮一時,但麵臨重大決策,還是極為冷靜的。
金陵能不能守?
不能!
要不要守?
要!
眼下的問題,就是誰來背這個鍋,承擔國都失守的責任而已。
申城的線人早就發來密電,小鬼子的補充兵開始陸續抵達,他們還在當地招募在華僑民參軍。
最壞預估,抵達金陵的部隊已經從最初的15萬增加到了20萬。
淞滬會戰不算後續抵達國防線的部隊,近60萬大軍沒有打贏的戰鬥,希望現在不足15萬人打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