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祖對陳長生的幫助比想象中的巨大。
所謂真諦,不是單單的一重境界,它可以被分為三層,即三層真諦。
第一層真諦為“知有而不知無”,是為“有”之境,隻會從正麵看事物。
就如一塊頑石擺在麵前,普通人隻會覺得此處有有一頑石,而不會想過去這裡有沒有頑石,未來這裡有沒有頑石。
見到一處空地,隻會覺得此處有“無”,不會想過去此地是否有其他東西。
但這些理解與領悟,都是片麵的,他們隻從正麵看,不會反過來看。
換到劍道真諦上,陳長生便是隻和何為長生之劍,不知何為短生之劍。
最為顯著的便是,陳長生目前的長生之劍,所斬所求皆是長生。
若是更近一步,悟出短生之劍,或可斬人壽數,斷人長生之機了……
第二層真諦便是“知有亦知無”,是為“無”知境,學會了從反麵看事物。
與第一層相反,即既知何為長生,便知何為短生,能行長生之事,亦能行短生之舉。(長生可以理解為一個名詞,也可以理解為一個動賓短語,短生亦如此。)
第三層真諦為“不知有無”,是為“非”之境,學會渾然一體看待有與無。
說有,說無,意味著對一件事情進行區彆,這都是片麵的。
因此,我們不能說有,也不能說無。
有的反義詞不是無,無的反義詞不是有。
它們的反義詞是“非有”“非無”。
非有,非無,亦有其非。
故曰:萬物非有非無,而又非非有,非非無。
非非便是真諦的最高境界。
(上述論述改編於‘《大藏經》卷四十五,《二諦義》卷上’。為佛門派係中道宗的觀點,也是中國辯證哲學的一個代表,大家若是有興趣可自行查閱。
若是能夠達到非非之境,陳長生之劍既是長生,亦是短生——短他人之生,長自己之生。
血祖的悟道洞,不僅幫助陳長生從無到有,感悟出了劍道真諦第一層“有”之境。
還讓陳長生在“有”之境上走出了不短的距離。
陳長生本身的悟性天賦並不高,昔日道真宗的傳承石碑,給予陳長生的悟性評價也是一般般。
若是想要陳長生自行參悟,即使有劍典的幫助,領悟真諦起碼也要百年時間。
相當於悟道洞直接幫助陳長生節約了百年光陰。
“剩下的還有兩個悟道光團,並且都是數倍於此,若是我都拿下,或許能夠直接領悟法相?”
“隻不過,我能走過第九關,能走過第十五關,乃至於第二十一關嗎?”
感受過關卡難度的陳長生,心裡已經不抱徹底通關的期望了。
他雖然在此處增強了一波,但未來的關卡隻會越來越難。
怕是到了後幾關,陳長生的敵人便是元嬰層麵的了。
即使領悟了血道真諦與劍之真諦,陳長生也有在稍弱的元嬰真君手下保命的自信。
想要抗衡元嬰,還差得遠呢。
每一個大境界的提升都是十倍,數十倍的跨越,幾乎稱不上同一個物種了。
“如果說一個金丹圓滿的戰力是一的話,那真諦金丹圓滿的戰力便是三,元嬰真君的戰力起碼是三十。”
“而我,在進入秘境之前,戰力或許有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