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用上十多分鐘,就在一處緩坡下發現了梅花鹿群,好家夥.........數量超過了十幾頭,是馬虎迄今為止,見過的最大梅花鹿群。
緩坡下的雪被陽光曬得有些鬆軟,十幾頭梅花鹿正散落在樺樹林裡,成年鹿的角像分叉的珊瑚枝,在光線下泛著啞光,小鹿則縮在母鹿身邊,啃著有些乾癟的樺樹皮。
一共十幾頭梅花鹿,有活捉價值,能弄回家馴化,養殖的小鹿大約有四五頭,剩下的都是成鹿。
彆看梅花鹿叫小個子,在林子裡的各種鹿中,個頭不算大。
但這玩意,脾氣可是不小,特彆是公鹿。
彆的不說,當初收服小鹿的時候,馬虎可是憑借力氣,生生將其按倒,壓服,然後又通過係統才契約成功的。
若是沒有係統,想要收服成年的鹿,並不是一件容易事。
“虎子哥,有四頭小鹿的。”
“我看看幾公幾母。”
魏小光想再往前看看,方便觀察,卻被馬虎一把按住:
“彆靠太近,母鹿的耳朵都豎起來了。”
他指了指鹿群邊緣那隻壯實的母鹿,那家夥正抬著頭,鼻子一抽一抽的,顯然是鹿群的偵察兵。
“你繞到這群鹿的正西邊,在那兩棵大樹之間多下幾個套子。”
“我叫大黃和小鹿出麵,將鹿群往那邊趕。”
“記住,套子的高度,要低一些,這樣小鹿更容易中招。”
“行,我聽你的,虎子哥。”
魏小光說完,背著竹筐就向鹿群的側麵繞了過去。
走了十分鐘,才在馬虎說的兩棵大樹之間,下起了套子。
他先是從背簍中取出麻繩,還有一個白布包,裡麵是幾大把玉米粒,都是那種曬過的玉米粒,比新鮮玉米更脆。
魏小光下的是“活套”,這是獵人們抓活物常用的法子。
用三股擰成的細麻繩做套繩,一端係在手腕粗的樺樹乾上,另一端挽出個直徑約十厘米的活結,結芯朝上,剛好能容小鹿的蹄子踏入。
他從背簍裡掏出個小鐵鏟,在兩棵大樹之間的雪地上鏟出五道平行的淺溝,溝間距半米,剛好是鹿群穿行時的步幅。
這活套講究貼地不沾雪,用鐵鏟把活結周圍的浮雪撥開,露出下麵的硬土,又往活結裡撒了三粒玉米粒——不多不少,剛好能讓小鹿低頭時蹄子自然踏入。
他怕麻繩顏色紮眼,還抓了把碎雪蓋住繩身,隻留活結和玉米粒露在外麵,遠看就像雪地上自然散落的糧食。
一共五個活套,順勢排開,不是不想多下,而是一旦有鹿被套住,其他的鹿肯定會亂跑。
五個,已經是極限了,而且必須得儘量平行才行。
否則,若是排成直線,後麵的套子根本就沒用了。
最後,他又在套子後方三米處撒了串玉米粒,從樹底一直延伸到套繩區,像條金黃的引路帶。
這叫:兩步誘,先讓鹿群聞到香味,再用零星玉米引著它們按固定路線走,等走了幾米沒事,放鬆了警惕。
鹿群才會踏入正式的套子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