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瑜必不讓此舊事,在荊州重現!”
巴東王點點頭,環視四座:
“世上沒有不透風的牆,事情做了,總有痕跡。以前朝廷的目光不在這兒,我們尚可慢慢經營,可柳憕的事已經引起了朝廷的注意。另外朝廷要在荊州開蠻路,雖然不是我們交易的蠻部,但聲氣一通,難保不會走漏消息。不僅我們這邊的消息可能走漏,永寧蠻那邊,也同樣可能走漏。
與其被動地等人查,不如主動出擊,掌握先手!
人為刀俎,我為魚肉。
本王不做魚肉,本王要做刀俎!
溫吞水裡抱著僥幸,期待彆人忘了添柴,自己便能躲過一劫,那不是本王的為人!
本王寧可自己直接把水煮沸了!
熬住不死,便成龍!
熬不住,就給人做魚羹!
隻是連累各位跟本王一起滾水裡走一遭。
現在想跳出鍋的,便站出來,本王不怒也不怨,還賜你金子,設宴與你作彆,算是全了咱們君臣一場的情分。”
話都說到這個地步,誰也不敢再反對了。再反對就是藏私避禍,就是不和王爺一條心。孔長瑜率先跪拜:“誓死追隨王爺!赴湯蹈火,無所辭也!”
眾人紛紛下拜:“誓死追隨王爺!赴湯蹈火,無所辭也!”
......
統一思想之後,眾人坐定。巴東王向李敬軒道:
“恭輿啊,台使可以殺,但王揚沒必要殺。”
李敬軒聽王爺叫他的字,心中甚喜,臉上正色道:“王爺,王揚有三必殺。”
巴東王皺眉:“哪三必殺?”
“其一,此人乃通蠻之證,必殺之以滅其口。
其二,此人精明而心未屬,必殺之以絕其患。
其三,此人叔父乃散騎侍郎王揖,一旦有變,可通朝廷。必殺之以斷其變!”
巴東王麵無表情:“言過其實了吧......”
郭文選搶先道:“隻憑第一條,王揚就該殺。留下王揚,就是留下個禍患。既然連台使都殺了,王揚怎能留?”
孔長瑜獻計:“讓王揚跟著台使一同出使,到時一起做掉。”
李敬軒點頭:“孔先生之言,與我意合。”
巴東王擺手:“沒必要,王揚本王是知道的,沒到這個地步。”
陳啟銘問道:
“王爺既然能為絕台使之患而殺台使,如何不能為絕王揚之變而殺王揚?”
巴東王眼中閃過一絲焦躁:
“本王殺台使為進取,殺王揚能得到什麼?”
薛紹道:“王揚在學林士族間頗有聲名,借蠻禍殺之,一可激荊州同仇敵愾之心;二可給朝廷施壓,增加對蠻開戰的理據,也讓王爺的追擊深入,變得更順理成章。三可使王爺出兵平蠻時,兼收荊州士子之望。一舉數得!”
巴東王愀然不樂,手指無意識地敲著刀鞘。
陶睿勸道:
“王爺之前說與其被動,不如主動出擊,掌握先手。殺一個王揚,既可絕後患,又能得利,王爺又何可疑?”
巴東王神色有些厭煩,右手抬起,指關節刮了幾下額頭。
孔長瑜看向劉超之,使了個眼色。
劉超之開口:
“王爺,末將也以為王揚該殺。末將駐紮在新興郡,連末將手下的小尉都聽說王揚做的錦緞生意很大。太惹人眼了。”
巴東王眉頭緊蹙,目光直直地盯著地上一處,喃喃道:“佳人難再得......”
李敬軒有一種感覺,雖然巴東王聽了他和其他人的幾番爭論之後,才開口說殺台使,但其實殺台使的決心很快就下好了。現在殺一個王揚,卻彷佛比殺台使還難以決斷。
他上前道:“王爺,王揚雖有才學,但道不同,不相為謀。如果他早投王爺幾年,王爺或許可以緩緩收服,使其歸心。隻是現在沒有時間了。再者,當初把錦緞生意交給他的時候,這個人就已經是死人了。”
巴東王低頭不語。
李敬軒又道:
“王爺也不必過於遺憾。王揚經史學問雖佳,如若治天下,可用此人以極名器,彰宏遠;然若取天下,這樣的人,用處不大。說句略輕狂的話,玩經弄藝,玄談聯句,敬軒自愧不如;但若論起兵略權變,坐運籌策,形機之勢,經緯治道,上觀天文以察時變,下觀地理以撫山川......”
李敬軒說到這兒輕輕一笑:“王揚在我眼中,不過小兒一般。”
巴東王抬頭,看向李敬軒。
李敬軒心中一驚,他本以為這又是一次加深王爺印象的機會,可他在王爺臉上,看到了一絲厭惡。
巴東王不是不信李敬軒的話。李敬軒的才能他是知道的。以親疏論,李敬軒才是自己的人;以效用論,李敬軒的用處也更大。而這番話說的也確實有道理,若是坐天下,那王揚是很有用武之地的。可若取天下,五個王揚恐怕也比不上一個李敬軒。隻是他也不知道為什麼,聽到李敬軒貶抑王揚,便沒來由地厭惡。
巴東王沉默著,目光落到刀鞘上。想著那日與王揚打賭的情形,手掌撫上刀柄,拇指一推,刀刃滑出一寸,然後鬆手,任由刀刃緩緩滑回鞘中。緊接著,他的拇指再次發力,刀刃又被推了出來,如此反複......
出刀,入鞘。
入鞘,出刀。
座中看著巴東王,無人再說話。隻有刀鞘聲在寂靜的屋內回蕩......
良久,孔長瑜站起:“當斷不斷,反受其亂。王爺不願做魚肉,願做刀俎。然刀俎無情,需以血祭。王揚必殺!”
“臣附議!”
“臣附議!”
“下官附議!”
“末將附議!”
......
除了馮全祖,所有人都站起附議。
巴東王出刀入鞘的速度越來越快,突然錚的一聲,巴東王拔出刀來,往地上一扔,不耐煩道:“殺吧殺吧!”
然後謔的一下站起,在眾人錯愕的目光中,一腳踢翻了桌案,低吼道:
“操!”
——————
注:①巴東王所謂“君臣一場”不是僭越言論,而是當時的“君臣”一詞並非隻限於天子與臣屬之間,在府署的長官與僚屬間,也存在君臣關係。趙翼《廿二史劄記》言:
“蓋自漢製,三公得自置吏,刺史得置從事,二千石得辟功曹,掾吏不由尚書選授(即選人權不獨在中|央),為所辟置者,即同家臣,故有君臣之誼。其後相沿,凡屬吏之於長官皆如之。”
錢穆稱此現象為“二重的君主觀念”。(《國史大綱》第十二章)這個概念主要針對東漢,學界的討論也集中於漢代,但其實這種情況不止存在漢代,南北朝時也是如此。關於這一點可以參看甘懷真的《中國中古時期君臣關係初探》與徐衝的《中古時代的曆史書寫與皇帝權力起源》附錄二《漢唐間的君臣關係與“臣某”形式》。
②《太平禦覽·地部》引《竹書記年》:“藍田川,有漢臨江王榮塚,景帝以罪征之,將行,祖於江陵北門,車軸折,父老泣曰:‘吾王不返矣。’榮至都,中尉郅都急切責王,王年少恐而自殺,葬於是川,有燕數萬銜土置塚上,百姓憐之。”
③中古時期佳人一詞不獨指女子,見下麵【作者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