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機械製造學校是五年製大學,元初學得快一點,花了三年時間就完成了全部課程,確切地說,是花了兩年半,54年開春入校,1956年夏天她就畢業了。
老師們惜才,想把她留在學校,元初拒絕了,畢業後返回棉紡一廠,繼續為棉紡行業的技術革新做貢獻。
他們一家人都是搞機械工程研究的,包括葉慕之和葉道寧,大家每周聚到一起互相討論,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元初幾乎把棉紡行業的機器研究了一個遍。葉今安在重型工業機械的研究方麵也成果頗豐。
後來,國家成立了一些研究院所,有人想把葉今安和元初調走,他們倆全都拒絕,立誌要紮根一線,和工人師傅們打成一片。
在哪兒發光不是發光呢?何必去研究院?
三年自然災害開始的時候,元初又讓係統以海外華僑的名義往國內送糧食。
就算沒有元初,在認識到災害的嚴重性之後,國家也停止了糧食出口,轉而開始從國外進口糧食,隻是行動稍微晚了一些,1960年才停止出口,1961年才開始進口。那個時候,災荒其實都快過去了。
這一次,災荒剛起的時候,元初就讓係統開始行動。這都是她花費少量積分從係統商城買來的、符合這個時代品質的麵粉和大米。她空間裡自產的糧食品質太好,都沒法拿出來。
不過她的優質糧可以賣給係統商城換積分。
快穿局是個正經單位,給員工的價格還算公道。
反正元初賣給商城價格不低,從商城買東西價格不高,裡外裡她還賺不少積分。
元初家因為早有準備,日子倒是不難過。
那個時候,李序臨已經開始上小學了。他就在葉博涵工作的那所學校上學。
困難時期,學校校長帶著孩子們把整個校園都種上了紅薯,等到收獲的時候給每個孩子都分一些,大家都高興極了。
李序臨還特意把他分到的紅薯送給元初和葉今安品嘗。
他們學校種出來的紅薯特彆奇怪,個頭奇大無比,紅薯都能把土地頂裂,恨不得長得跟南瓜一樣大,但是沒有任何味道,根本就吃不出來這是紅薯。
但又確確實實可以充饑。
李序臨也知道不好吃,所以他隻是象征性的給爸媽分了一點,彰顯一下孝心和自己的勞動成果,其他的,他都送給有需要的同學了。
元初咬了一口紅薯就跟他說“其實你不給我吃這個會顯得你更有孝心。”
葉今安嘗了一口,判定非常難吃,就把元初手裡剛咬了一口的紅薯拿過來,遞給了自己的兒子,“彆浪費,你吃了吧。”
李序臨笑嘻嘻的接過去吃了。
這個時候浪費糧食要遭天譴的。不好吃也得吃掉。
這段時間,元初和葉今安去看他看得更勤一些,基本上隔一天就來一次,每次過來的時候都給他們帶一些做好的食物,讓他們直接吃就可以。
葉博涵和方秋其就兩間小屋子,不方便做好吃的了。
後來局麵混亂起來的時候,工廠罷工、學校停課,不過對元初他們的影響不大。
罷工了他們就回家待著。
葉博涵那時候已經退休了,拿到了退休證,他和方秋其又回到了最開始落戶的那個小村莊,找到大隊部,買了一個破舊小院,有了個落腳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