潤州城外,龍遊湖上的金山寺。
自從裴文德重開金山寺之後,這裡的香火就沒怎麼斷過。
潤州本就毗鄰揚州,是物產豐富、交通便利的魚米之鄉,一旦渡過危機自然會爆發出前所未有的生命力。
再加上裴文德臨走前的一係列舉措,生活在金山寺附近的百姓可謂是豐衣足食。
特彆是裴文德精心挑選出來的茶種,在經過最初的推廣之後,幾乎成了潤州除旅遊、商貿之外,最大的一個標簽欄。
得益於當初裴文德的威望,以及潤州新上任的州府先見之明。
在潤州的生產力被全麵激活之後,附近的道路也開始以一種驚人的速度被修建了起來。
原本的鄉間小道被通坦的官道取代,一條條裝滿貨物的巨大船隻順著河係駛向四麵八方……
而這種生產關係的錯位,又倒逼潤州及其附近的周線開始全麵提升生產力。
於是繼糧食、茶葉之後,家家戶戶都有餘錢的百姓們開始琢磨起了桑種之事。
儘管百姓們的初衷隻是想吃得更好、穿得更飽一點,可架不住裴文德很早之前就已經開始提前布局了。
順理成章的,裴文德早就準備好的織布機圖紙,被土地公的那些黃鼠狼子孫們給散播了出去。
同時被傳播出去的,還有各種便民利民的機械造物結構。
從最基礎的回形針,到稍微有點難度的釘子齒輪,再到需要配套工業才能生產的精密螺絲……
裴文德並沒有直接揠苗助長的給出現成的造物圖紙,而是將未來工業化的種子給深埋了這片土壤之中。
因為他知道,工業化是生產關係與生產力進一步提升的結果,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未來趨勢。
在這麼一個百姓們都還在愁吃愁穿的年代,妄想快步踏進工業化的社會,往往隻有自我毀滅的一個結局。
就算裴文德最後能夠憑借著自己的手段,強行將自己認知中的工業體係推行下去。
最終也不過是在曆史的進程中激起一絲曇花一現的漣漪,為後世的考古學家們提供一份茶餘飯後的談資。
然而這麼做的代價卻是,一旦強行工業化失敗,整個潤州的百姓們將重新回到之前那種食不果腹、衣不蔽體的時代。
這是一個容錯率的問題。
恰巧,裴文德並沒有那種不惜以整個地區百姓作為豪賭資本的魄力。
反觀現在,裴文德雖然沒有直接推行工業化,但那些日常能夠用到的小物件卻成為了百姓生活的一部分。
隻待時機成熟,潤州的百姓們有富餘的生產力進行試錯的時候,自然會孕育出工業化的萌芽。
裴文德現在能夠活很長時間,所以他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去慢慢引導這一切的發生。
金山寺內的鹿蜀化身,還有潤州城的土地公,就是裴文德用於調控和引導這片地區未來發展的重要手段。
……………………………………………………………………………………………………
“不知不覺,一眨眼幾年就過去了……”
“如今再看山下這繁榮的景象,真是很難想象這裡在幾年前還鬨過洪災饑荒。”
難得忙裡偷閒的土地公,正俯瞰看著金山寺下方的小鎮發出了感慨。
作為這一切的幕後推動者,土地公都沒想到小小的潤州居然能夠發展到如今這種繁盛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