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冬的長安城飄著細雪,吳府書房的獸首銅爐吞吐著青煙,卻驅不散彌漫在室內的凝重氣息。
吳天岩枯坐在雕花檀木椅上,手中的軍報在燭光下泛著冷白,“二百三十萬“的朱砂字跡刺得他眼眶生疼。
案頭堆積的舊檔被風吹得簌簌作響,貞觀年間六十萬兵力的卷宗早已泛黃,乾武朝百萬軍額的文書也在此時顯得微不足道。
“當啷——“青銅鎮紙突然滑落,在青磚地麵砸出悶響。
吳天岩猛地起身,袍角掃過牆上懸掛的《西域輿圖》,指尖無意識地撫過地圖上用紅綢標記的進軍路線。
那些蜿蜒的紅線如同血管,從長安一直延伸到阿拉伯帝國邊境,此刻卻像是要將整個大唐的精血都抽乾。
他記得三個月前,第一份征兵令下達時,各州府報上來的數字還隻是十萬、二十萬。
可隨著一道道加急聖諭,這個數字如同雪球般越滾越大。
陝西道太守的密信猶在耳畔:“本地青壯已征十之七八,田間勞作隻剩老弱婦孺,再征恐生民變......“
“到時若是開拔,更是不堪設想!”
但陛下的朱批更字字千鈞:“不足百萬,何以威服四夷?“
銅爐裡的炭火突然爆開,火星濺在軍報邊緣,燒出細小的焦痕。
吳天岩望著那抹焦黑,恍惚間仿佛看到戰場上燃起的熊熊烈火。
他想起前日巡查軍器監的場景。
三百座熔爐日夜不熄,可即便如此,離陛下要求的“百萬精械“仍遙遙無期。
“吱呀——“雕花木門被推開,寒風裹挾著雪粒灌進屋內。
李義府裹著狐裘立在門口,紫袍上落滿霜花,腰間金魚袋早已失去往日光澤,隨著他急促的喘息輕輕搖晃。
這位戶部尚書不過數月間,竟像是老了十歲,眼窩深陷。
“吳尚書,你報上來的單子,我已經給你批了。“
李義府強撐著將文書放在案頭,手指卻在微微發抖。
文書邊緣卷起的毛邊沾著墨漬,顯露出連夜批閱的痕跡,幾處用朱砂修改的數字旁,還留著指甲掐出的月牙形印記。
吳天岩慌忙起身相迎,卻在瞥見李義府憔悴麵容時,喉頭突然哽住。
他從未見過對方如此狼狽模樣。
“李尚書怎得親自來了?這般風雪......“
“風雪?“李義府苦笑一聲,徑直走到銅爐旁,伸出的雙手在火上虛搓,“我看這長安城的風雪,也比不上陛下心中的烈火。“
他突然掀開狐裘,露出內裡打著補丁的中衣,“不瞞吳兄,我府中早已停了炭火,妻兒都擠在一間房裡取暖。“
吳天岩心頭一震,想起前日收到的密報:長安米價半月間暴漲三成,可戶部撥給軍隊的糧草,卻從未少過一粒。
“今日前來,是想與吳兄商議,“
李義府壓低聲音,警惕的看了眼門外,“這軍費開支,是否還有削減的餘地?“
他從袖中掏出一卷皺巴巴的賬本,“你看,單是維持這二百三十萬大軍的冬衣,就已掏了一成國庫。更彆說每日消耗的糧草、戰馬所需的精料......“
吳天岩望向窗外,雪勢漸大,庭院裡的紅梅被積雪壓彎了枝椏。
“李兄,有些事不是我等能左右的。“
他走到堆滿兵器圖紙的案前,展開一張火銃設計圖,“就說這新式連發火銃,每支造價相當於一戶農家一年的收成。”
“可陛下說"火器不足,何以破敵",我等能不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