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白的燈光投下,空氣中漂浮著瓷鏽特有的澀味。
打磨、塗膠、拚接,林思成有條不紊,青花大罐的輪廓漸漸成型。
李貞和博士貼身協助,還有一位準備物料。馮琳和剩下的一位無所事事,林思成便讓他們記錄。
馮琳筆記,另一位遙控攝像機。
不好直接跑到台上去看,商妍把影像同步打在了大屏上。
王齊誌懶洋洋的往椅子上一靠,擰開保溫杯,愜意的呷了一口:“商妍,你這屏不錯啊?”
商妍一臉奇怪:“你實驗室沒有?”
他點點頭:“有!”
而且比這大多了,不過王齊誌一直沒機會欣賞。
他又用力靠了靠椅背:“沒沙發,差評!”
商妍瞪了他一眼。
王齊誌又往上指了指:“咦,怎麼不拚了?”
商妍回過頭,仔細看了看:林思成從顯微鏡下取出一塊瓷片,仔細端詳。
漸漸的,眉頭皺了起來。
同時,商妍的眉頭也皺了起來:“怕是……補不了了!”
王齊誌怔了一下:“為什麼?”
商妍往上一指:“看!”
話音未落,林思成抬起手指,輕輕的刮了一下瓷片的茬口,就像刮刀刃一樣。
隨即,瓷粉紛紛灑灑,飄落下來,瓷茬上多了一層斜麵。
不多,就兩三毫米。
但王齊誌當即直起了腰:“酥了?”
大致就是因為土壤中的酸堿浸蝕,導致瓷片斷口處胎體酥粉化。已經沒辦法用膠水粘,粘住也過不了幾天就會開洞。
如果是普通修複,當然無所謂,大不了貼金箔,更或是用大漆塑胎。就像被白老師買走的那隻豬油白碗,缺三分之一,林思成也照樣能補。
但這是精細化的無痕修複,它原先長什麼樣,你就要補成什麼樣。缺一毫米的胎與花,修複難度瞬間就會增加好幾倍:要補底胎,要補底釉、要補青花、更要補表釉。
也就是昨天商妍提出的那六點:底胎膨脹係數,釉麵高溫耐受係數、多角度色恒常性、筆觸的觸感還原……
何況還缺這麼多,而且還是好幾塊?
“酥了!”商妍點點頭,如喃喃自語,“都說了,你彆異想天開!”
王齊誌沒說話,臉色一點一點的冷了起來。
等於這半天的工作,全白做了。
羅永盛(王齊誌以前在文物局的助手),你是乾什麼吃的?
東西是王齊誌從京城找的,但之前隻了為了讓林思成練手,所以誰都沒有太重視。包括林思成,更包括王齊誌。
因為誰也沒想到,練著練著,竟然練出來了個申遺?
但現在怎麼辦?
當然是重新找。
暗暗嘀咕,王齊誌拿出手機,準備讓林思成換一件,比如先補嬌黃釉。
然後他再抓緊時間找,最多三到四天,東西就能送過來。
他都站了起來,商妍又擺擺手:“你先等會!”
王齊誌下意識的抬起頭,往台上看了看:咦,林思成這表情,看著還行?
眉頭微微皺起,但神色尚算平靜,輕輕的刮著瓷茬,直到再沒有瓷粉落下來。
與之前對比,瓷片已窄了三毫米有餘,長度足有兩公分多,還恰好就是一處青花紋轉折的節點?
出師不利,第一天,就上這麼大的強度?
中度酥化,堪稱地獄級。
不是不能補,而是難度很大……
琢磨著瓷片,林思成聲音一沉:“檢測報告!”
“唰”一下,博士的臉紅了起來。
所有檢測都是他做的,包括病害診斷。查了衝口、裂縫、傷釉、傷彩,乃至色相變化,就是沒查鹽析與侵蝕。
還有李貞,全麵清洗是她做的,來回三遍,竟然也沒發現?
兩人低著頭,李貞遞上了報告,林思成卻沒接:“念!”
李貞正了正神色:“胎體核心成份:SiO,含量……AlO,含量……顆粒……晶體結構……氣孔率……”
“釉層釉料體係:元素含量……呈色影響……釉層化學組成:配方……折射率……熱膨脹係數……”
“微觀特征:氣泡結構……分相結構……物質性能:硬度……密度……介電常數……”
林思成慢慢的搓著瓷片:典型的成化早期“麻倉土+祁門高嶺土”的二元配方,陶土顆粒比永樂時期更為精細。
釉料用的是蘇麻離青加平等青,配方更為複雜,發色更為獨特。
相應的,修複難度更大。
想補好,就得出絕招……
林思成回憶了一下王齊誌從京城找來的物料,暗暗鬆了一口氣:還好,準備的比較充分……
過於專注,下意識的,就用起了前世的習慣,林思成的手指點著桌子,一下一下的敲:
“李貞,胎泥備製:祁門高嶺土70%、景德鎮麻倉土25%、陳化藕粉泥5%……重點:添加0.3%頭發灰(明代秘方,增強韌性)……”
邵啟華(商妍學生,碩士)協助:青石臼捶打360次,重點:順時針90次→逆時針90次,循環4遍……加溫陳腐,溫度區間:4060度……重點:杉木桶陳放,每十分鐘翻攪一次……”
“苗新(碩士),記:一、胎泥加碎瓷粉,過100目篩,用骨壓子壓實。二、純胎泥製備:三揉九捏……三、胎泥漿,濾布過濾……”
“薑元山(博士),鈷料製備:回青料加石子青,比例三比七,用青花瓷片研磨……調色驗證,試片燒製觀察特征……”
“馮琳:熟桐油加鬆煙墨,重量比三比一……”
“工具……”
剛說了兩個字,林思成下意識的頓住:五個助手,竟然全部安排完了?
算了,自己來吧。
他脫下手套,走向工具箱。
台下,商妍和王齊誌麵麵相覷。
前者是不太懂,雖然說懂一點,但信息量太多太集中,王齊誌的腦子一時沒轉過來。
後者是驚呆了……是真的驚呆了。
起初,商妍還感歎了一下,心想林思成直呼其名,把師兄師姐的稱呼全給省了,但反倒越有範兒了。
聽到胎泥、鈷料,乃至桐油時,商妍還歎了口氣,心想林思成是沒苦硬找苦吃:今天這青花罐是非補不可?
隨後,看到林思成一樣一樣的拿著工具:金剛刀、竹根鑿、度形規、魚形模……她才反應過,林思成要乾嘛:雕胎修複。
說直白點:用木器才會用到的“榫卯結構”的形式,把因為酥化而缺損的瓷胎補起來。
彆說會,商妍見都沒見過,就在古籍上看過兩眼。
甚至於要不是看到極有辯識度的度形規、魚形模,她甚至都想不起來。
眼睛下意識的一突,又倒吸了一口涼氣:林思成,老師今天真就長見識了?
心裡驚的不要不要的,但她反應極快,三兩步上了台。
王齊誌後知後覺,緊緊跟在後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