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漢第一狠人!
炎陽當空,地麵被曬乾燥異常,揚塵四起。幸而有金日磾率領數百人在下麵灑水,否則恐怕一陣風來,便是風沙四起,鬼見憂愁。
坐在新近建造好的位置上,武帝劉徹慢慢地擺了擺手,對旁邊的蘇文淡淡說了一句什麼。後者立時會意,恭謹退離,朝著不遠處的高台小跑而過,鞋底沾染塵沙泥土,卻絲毫沒有影響他的速度。
站在最下方,不再為劉徹那恐怖氣勢所壓後,蘇文抬起頭,張開嘴,聲音尖利的喊道“陛下有令,開賽!”
令、諭、詔,三者皆不同。
平日裡麵,劉徹的話便是令,影響僅為一時一地。便如同某某號計劃一般,在時效之內,不論各人都要進行配合。
稍謹慎些,對某地或者某一域說的話,便是諭。諸如皇帝有諭,免去泗水亭一百八十年田賦稅務、皇帝有諭,開辟絲綢之路,通行各國,等。
當然,到劉徹這個時期,估計就算他想免去泗水亭的田稅也不可能,因為他的祖宗,也就是劉邦同誌,綜合加起來,已經減免了兩百多年……
也就是說,到劉繡的東漢時,泗水亭仍有幾十年免稅期,而且還是不能動的,動輒便會讓人覺得這個老劉家的種不純!
在古代,種不純那可是一個大事,雜種是最狠毒的罵人之語,一句雜種,皇帝位置都可能不穩。
所以就算是劉繡這個後起之秀,也根本不敢動搖劉邦的一些政策,除非他想被罵一句雜種,不是老劉家的……
那就完了,到時候可不是什麼八王之亂,而是八百王之亂!
當然,這一點跟後世是不同的,在後世裡,雜種其實是一種誇耀。
譬如說我是一個混血兒、ilove眾鍋、倭是眾鍋人。
這些人都會混的很好,絕對不會動搖自身地位,說不得還有那麼幾分提升,令無數想聽這些話的家夥,一個個送上金銀錢帛。
在古代,這麼說一句試試?
彆說是普通百姓直接化為奴籍,就算是皇帝被這麼喊一句,都要想辦法去澄清,自己到底是怎麼出來的,父親母親多麼的血脈純正。
從古至今,都是這麼做的,就像是那位最被人熟知的朱厚照,不也是被寧王說他種不純,差一點就可攻破金陵城,與朱厚照南北對立嗎?
所以,諭是用皇帝的身份來發布的,也代表著贏、劉、曹、司馬、李、趙、孛兒隻斤、朱、愛新覺羅等姓氏。
如果被人證明皇帝種不純,諭都不好發……也就是後世的中旨,譬如那位後世還算知名的十全老人,也就是乾隆,不就曾經質疑過,然後好幾次中旨不能發出嗎?
曆史上,此類事件多了去了,皇帝最後大多都能證明自己的來曆。
甚至,就算是光武劉繡、昭烈劉備,也正是借助著劉姓,來了一句匡扶漢室,聚集了許許多多的人才。
前者功成,後者失敗。
但也可看出,這個姓到底有多牛掰,可以說,借助這個姓發出來的諭,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就是代表著大漢。
你在幾十年前受過大漢恩惠?好,現在報恩的時候來了!
什麼,你們家住在泗水?好,現在是你為國分憂的時刻了……
如此種種,便代表著“諭”。
至於最後的詔,那就比較厲害了,代表著的不僅僅是姓,還有整個大漢,以及大漢大部分的利益集團。
當然,平常時候依舊還是代表著老劉家的……
不過有時候可不如此,譬如一些權臣勢力過大的時候,就可以用此來給自己正名,亦或者昭告天下。
譬如,三國時較為知名的衣帶詔。
這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不過當時的獻帝可不能代表整個國家,但就算是這樣,劉備也依舊靠著詔書乘風破浪,可見其威勢。
這些都是不能亂用的,蘇文當然很清楚這一點,因此必然要咬文嚼字,否則一旦出錯,他的名就沒了。
說的好聽一點,那叫矯詔,沒有幾個人聽得懂。
說的難聽一點,那叫製造社會矛盾,創造對立情緒,胡亂頒詔,意圖動搖國本,割據造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