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漢第一狠人!
落下閎外貌俊朗,身形偉壯,令劉徹一看就喜歡上了。
這年頭,真的就是看臉的時代,長得醜的甚至還都不敢當官,因為一旦當了官,他們就會見到皇帝,到時候要是嚇到了,那樂子可就大了。
也正因此,基本上沒有幾個人會去那麼做的,反而能夠在官場混的人,大部分都是俊朗有型的。
稍微有幾個長得不好看的官員,也都是屬於高大威猛類型的。
而且最關鍵的一點是……
大部分能夠當官的,都是小圈子裡麵的人。
光說察舉製吧,凡是能夠當官的,基本都是官員富豪子弟。
官員子弟可舉為孝廉,直接進入中央郎官序列,若是有可以補充的地方,便會瞬間上位。
譬如曹孟德,便是因為有一個孝廉在身,所以才能當郎官,之後更是可以當為西園八校尉之一,若是當日各地有缺,他甚至可以直接當地方最高官員。
富豪子弟,則是可以舉廉吏,與孝廉不太一樣的是,廉吏最高隻能做到六百石,之後就隻能一步步的熬資曆。
漢代這種規則,大概可以追溯到漢高祖劉邦身上。
劉邦首下求賢詔,要求郡國推薦具有治國才能的賢士大夫,開察舉製先河,之後在惠帝、呂後時期,詔舉“孝弟力田”,察舉逐漸分科目。
但要嚴格算起來,其實還是在於漢文帝,也就是那位疼痛不已之時,鄧通上前吮膿,而太子覺得惡心,討厭太子的皇帝。
當然,他最出名的事情並不是這一點,最出名的還是他準許私人開伐林地,令大漢經濟實現增長。
也正是文帝,正式開啟了察舉製的製度,他下詔要求“舉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者”。
也就是征求魏征一類的人,當然了,在那個時代根本就沒有魏征,隻不過文帝顯然知道自己該怎麼當皇帝。
光聽好話,那絕對會無比昏庸,隻有聽一些壞話,才能逐漸成長起來,之後景帝也用之,方有赫赫有名的文景之治。
不過兩者所做的都不算是太多,最終完善之人還是劉徹。
他將察舉製玩到了巔峰,被舉者可以經曆重重考驗,而後當官為吏。
看起來好像就是科舉製,其實根本不是,照樣還是一些官宦子弟牢牢地抓著。
這就好像是後世,凡是一個很賺錢的項目,大概率都不會讓普通人進去投資,而是幾個資本輪回來投。
譬如,這一次由阿狸集團領投,下一次就是企鵝,再下一次就是某想,再再下次則是某某資本。
這些都是可以交換的,比如某某資本領投,其他資本跟緊。
或者企鵝資本領頭,某某資本跟進,阿狸集團此之,某想最後……
然而這一切,早就在古代已經被古人玩到巔峰了。
自從漢武帝在大約二十多年前將察舉製完備之後,便有了一個又一個被推舉出來的人。
這些人裡麵,這個或許是九卿之一的子弟,推舉之人卻是一個遠在天邊的郡守,仿佛根本不著邊際。
可真的要是算起來,這位郡守的子弟,則是被九卿之一的那位某個遠方親戚舉薦……
基本來說,就是一個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