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本堂正式開課。
對於馬鈺沒有參與之事,宋濂是非常失望的,還去找馬皇後詢問原因。
馬皇後就將原因告訴了他,並且還說了教育尺度問題。
宋濂大為震驚,尤其是對【先明是非,再教權衡】的理念,更是無比認同。
連連自愧不如。
得知了馬鈺家族留下的有成套學習計劃,他也隻能無奈放棄收弟子的打算。
但老頭心裡也有自己的傲氣,我承認你背後的長輩很厲害。
可我就不信,你憑借一套學習計劃,就能超過我悉心培養的弟子。
於是老頭也製定了一整套的學習計劃。
而且他的學習計劃,也參考了馬鈺提出的教育尺度理念。
不再一味的教導儒家學問,還增加了許多了解民生和實踐的課程。
馬鈺得知後,也不得不說一聲佩服。
隻是苦了朱標一乾人,每天都被沉重課業壓的喘不過氣。
與之相反的,馬鈺、朱樉和常升三人就太舒服了。
每天按照馬鈺的計劃,上一節語文課、一節曆史、一節算學。
語文課馬鈺倒是沒怎麼亂來,除了正常的學習先賢經典,就是偶爾上一節詩詞賞析之類的。
他也沒有貿然的采用前世思想解讀經典,而是先潛心學習。
等真正了解了古人思想,再著手進行詮釋也不遲。
他沒準備一步跨入現代化,那樣會扯著蛋的。
在前人的基礎上慢慢前進才是最穩妥的。
至於能走到哪一步,他也不知道。
剩下的就真的隻能相信‘後人’了。
曆史課就更簡單了,從史記第一篇開始通讀一遍。
史記讀完就讀漢書、三國誌、後漢書等。
把正史當故事書看一遍,然後再回頭仔細研究。
數學課算是他改動最大的,沒有采用現行的算學經典,而是自己編寫了教材。
深度也就相當於前世小學的樣子。
他還毫不客氣的,把阿拉伯數字給引用了過來。
來曆很簡單,家族長輩跟著極西來的胡商學的。
不過算學教材並沒有編寫完成,而是前一天晚上編,第二天給兩個人用。
可以根據兩人的接受能力,自由調整編寫進度。
朱元璋和馬皇後什麼都沒說,隻是每天讓人過來查看學習進度,順便把當天的算學教材抄錄一份帶回宮。
三門課程,每天也就學習兩個來時辰。
然後朱樉和常升會自發的抽出半個時辰學習武藝。
用他們的話說就是,想行俠仗義手底下功夫不硬怎麼行。
習武需要有個對手喂招,一般是那些禁衛充當,偶爾兩人也會相互對打喂招。
彆看常升年紀小了一兩歲,竟能與朱樉打的旗鼓相當,時不時的還能占點便宜。
隻能說不愧是常遇春的種。
馬鈺也會跟著練習,隻是他底子太差,鍛煉也隻是為了強身健體而已,成為高手的夢還是彆做了。
總體算下來,三人每天學習鍛煉的時間也就三個時辰。
與大本堂每天五個時辰相比,簡直不要太輕鬆。
幸福是什麼?
答,幸福就是我比你過的好。
朱樉再也不嫌學習累了,常升也不覺得學習無聊了。
每天學習結束,三人都會結伴去大街上閒逛。
馬鈺是為了更直觀的了解這個時代,朱樉和常升則是為了行俠仗義。
那句話咋說的來著,皇天不負有心人。
天天這麼轉悠,還真就時不時的可以碰到幾個不開眼的。
有小偷小摸,有地痞流氓,還有作威作福的官吏,自然也少不了仗勢欺人的紈絝子弟。
不論對方有幾個人,是什麼身份,倆人從來不怵。
用朱樉的話來說就是:我從來不看對方的身份,反正沒我身份高。
沒多久他們就打出了名聲,百姓見到他們紛紛豎起大拇指。
甚至有百姓被欺負了,還會偷偷找他們通風報信。
享受到被人讚美的樂趣,朱樉和常升就更積極了。
慢慢的開始有好事少年加入他們,這其中以勳貴子弟居多。
他們隊伍逐漸擴大,每次出門都是前呼後擁。
然後馬鈺就不出意料的發現,勳貴們對他的態度越來越和善。
大路上遇到了,都會停下來非常友好的打招呼。
隔三岔五就會有認識不認識的勳貴,給他送點獵物打牙祭,或者送一些稀奇古怪的小玩意兒。
他沒有和之前那樣拒絕,而是全部收下。
如此,勳貴們就更高興了。
事實上,這也是他和常升交好,後續又結交勳貴子弟的原因之一。
這個世界就是圈子套圈子,想融入進去必須要加入圈子。
想做事情,也必須要借用圈子的力量。
明初哪個圈子實力最強?毫無疑問勳貴集團。
他又是馬皇後的從侄,那必須要將這個身份利用好。
事實證明,這一招確實好用。
當他和這些二代們玩到一起之後,勳貴對他的態度截然不同了。
說的直白點,認可了他的身份。
你就是皇後娘娘的從侄,我們認了。
但他這麼做也毫不意外的得罪了浙東集團,甚至很多南方係的官吏,都開始看他不順眼。
對此他早有準備,並未太過放在心上。
不過他也並不是什麼都沒做。
他很清楚,拉著二皇子結交勳貴子弟很敏感。
如果不做點補救,勢必會被人抓著不放。
所以他時不時的就會把朱標叫過來,一來二去大家就都成了太子黨。
但即便如此,隨著隊伍的壯大,彈劾他們的人也是越來越多。
其中浙東派係就是主力。
朱元璋全部駁回,私下裡對馬皇後說道:
“把標兒也拉進去,算他小子識相。”
馬皇後笑道:“難道你就不擔心有一天標兒造你的反?”
朱元璋咧嘴笑道:“咱就怕他沒這個膽子。”
馬皇後笑了笑沒有搭話,她知道朱元璋不是希望朱標造反,而是不相信自己的兒子會造反。
而且他也對自己有著絕對的自信。
從元末群雄裡殺出來,還能被一群半大小子給拿捏了不成?
所以他和彆的皇帝對太子嚴防死守不一樣,而是拚了命的將人才往太子身邊放。
想儘辦法增強太子黨。
怕的就是太子實力太弱,無法坐穩那個位置。
對此,馬皇後自然也是喜聞樂見的。
又聊了一會兒那群小子,馬皇後轉移話題道:
“寶鼎的事情你真的想好了?”
朱元璋頷首道:“等天德和伯仁拿下大都,咱就放出消息,這是禹王鼎。”
裹挾大勝之勢,禹王鼎之事就基本能坐實了。
就算有人懷疑,也掀不起什麼浪花。
馬皇後表情凝重的道:“走了這一步,就沒有回頭路了。”
“如果將來這尊鼎被證實不是禹王鼎,即便你沒有承認過,也會被人嘲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