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城山位於成都西南,全山林木青翠,四季常青,諸峰環峙,狀若城廓,因此得名。
相傳軒轅黃帝時有寧封子,居青城山修道,曾向黃帝傳授駕禦風雲的龍躋之術,黃帝親自築壇,於此供奉五嶽丈人寧封真君。
而青城派亦是源遠流長,自東漢張道陵入蜀,於青城山建立道統,距今已七百餘年。
青城武功經過多年提煉,漸漸專注研習劍術之道,拳腳等法已經旁落到次要位置,所以江湖上也有人直接稱其為青城劍派。
相較門派威勢而言,峨眉也要遜色三分,故青城也有巴蜀第一宗門之稱。
如今青城派的掌門名為李靜虛,道號極樂真人,雖為一派之尊,卻與尋常武林掌門大異其趣。
他年過百半,道袍上常年沾著丹砂痕跡,腰間懸著的並非鋒利寶劍,而是一柄刻滿《道德經》的木劍。
青城弟子皆知,掌門畢生心血多半用在觀星煉丹、參研道藏之上。
每日清晨必於天師洞前麵壁吐納,一坐便是三個時辰,反觀武學修煉,反倒成了其修身養性的旁枝末節。
不過極樂真人的實力卻不容小覷,三十歲時便已臻巔峰宗師境,一手天罡劍法奪天地造化,最後一次出手是在十幾年前,在成都城外連敗南疆十二位宗師高手。
就在江湖人都以為他會乘勢突破大宗師時,李靜虛宣布閉關,再出關時,竟將畢生劍招儘數遺忘,隻餘三式最粗淺的“劈、刺、撩”。
青城弟子惶恐不已,他卻撫須笑道:
“劍招若滯於形,終是小道,唯有劍意通神,方合天道。”
此後李靜虛便將門派一應事物交予師弟玄真上人王元處置,自己則常年隱居煉丹房,潛心鑽研張道陵留下的太清丹經。
江湖中大部人認為他已經突破大宗師之境,但也有一部分人認為李靜虛在虛張聲勢,每日煉丹研道,浪費了一身天賦,實際上還是宗師境界。
不過當年張三豐下山蕩魔,途徑青城,曾上山與李靜虛論道三日。
下山後言及此事,稱論道修真,自己遠不如極樂真人,後來張三豐破境天人,倒也給李靜虛增添了三分神秘色彩。
而那日擂鼓山之事傳遍江湖後,青城掌門李靜虛突然宣布閉了死關,並把餘滄海逐出青城。
明眼人一看便知青城是怕了逍遙派,李靜虛此舉是在示弱乞巧,表麵上看是趕走了餘滄海,實際上連青城三老羅霄和陳道真的仇怨也一並了結。
不過此舉背後含義終究是江湖人的猜測,青城本身並沒有相應解釋,所以陳長安還是想著來青城一趟,徹底解決了他與青城派之間的仇怨。
若是對方真想著化乾戈為玉帛,那逍遙與青城日後便互稱同道,也無需再相互提防算計,免得仇恨愈積愈深。
若李靜虛明麵上虛與委蛇,實則暗藏禍心,伺機報複,那陳長安乾脆便滅了青城,正好一壯逍遙聲威。
這一日,烏雲聚頂,雲層中紫色雷龍翻滾,風雨欲來。
從無嗔大師那離開後,眾人一路走來也用了月餘時間,隨著真武新版本的時間臨近,這幾日的天氣也逐漸惡劣起來。
烏雲壓境,青城山在墨色雲層下如臥龍蟄伏。
山前官路,一行十餘人馬帶著一隻英武神雕,漸漸行至山腳。
陳長安身披玄色鬥篷,任由山風卷動衣擺,臉上帶著自在笑意,氣息雄渾更甚前日。
卻是昨日眾人行至陡峭山澗,陳長安心血來潮,以輕功渡水,淩波微步成功突破,如今已是爐火純青之境,四維屬性再度增加。
而佩戴了那龍脈十餘日,陳長安的內功不知不覺間又提升一級,如今已經達到了799級,巔峰宗師之境。
眼見青城山在望,趕了許久路的眾人頓覺輕鬆。
黃蓉拉著韁繩,催馬來到陳長安身邊,眉尖微蹙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