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蠡出任財政署長,崔映柚改任財政署副署長兼產業司司長。至於原產業司司長杜小蘭,則下放至山海城財政署任職。
至此,商家的兩位代表人物,白圭和範蠡,都一舉進入領地的中樞。一個在學堂,致力於學派的傳播和發展,一個行走於廟堂之上。
諸子百家之商家,正式登上荒野的大舞台。
所謂的“白圭之謀”,也正式走完第一步,取得豐碩的成果。
至於以後?
那就隻能是拭目以待了。
隨著範蠡的上任,四大署的署長陣容,堪稱豪華。蕭何、衛鞅、範蠡以及杜如晦四人,哪一位不是一代名臣,甚至是一代名相。
有此陣容,歐陽朔真的不用再操碎了心。
同時,都護府還發布了對蘇轍的任命。
蕭何正式卸下其兼任的科教文衛署署長一職,由蘇轍接替。
接下來幾天,歐陽朔開始跟諸位大臣,尤其是四位署長,頻頻會麵,共同商議都護府的架構調整方案。
除此之外,還有兩件大事。
其一,就是編製並審議明年的財政預算。
毫無疑問,這將是領地第一次,以年為單位,編製財政預算。由此,也正式標誌著,領地財政體係經過長期的實踐和摸索,正式成型。
財政署已經網羅了大量的專業人才,在下設各司,包括各郡縣的財政署任職。其中不少官吏,都是由玩家出任,他們的背景,無一例外都是現實中的財政大咖。甚至他們中的不少人,還是聯邦前雇員。
顯然,通過這一款遊戲,整個社會都在經曆一次大洗牌。
歐陽朔前世,又如何會想到,這一世,竟然會有這樣一天,麾下招攬了大量的科學家、企業家以及聯邦雇員等高大上的人群,成為他們的主君。
現實中,這些人,可都是需要他仰望的存在。
蓋亞三年,除了正常的軍費開支和衙門日常財政開支,剩下的兩大重頭戲。第一,自然就是七號研究所剛剛獲批的工業體係規劃;第二,則是以科教文衛署為核心的,基礎公共事業建設。
在劉默等人製定的工業規劃中,兩年的資金需求是一百二十萬金幣。這筆資金,可不是每月平均調撥。
越是前期,需要的啟動資金就越龐大。
僅僅是蓋亞三年,就至少需要撥付八十萬以上的金幣。
至於科教文衛署推出的基礎公共事業規劃,據蕭何配合財政署做出的預算,全年也不下於六十萬金幣的開支。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暗中財政開支大頭,那便是情報機構的經費開支。
蓋亞二年,三大情報機構,尤其是黑蛇衛,表現極為惹眼。尤其是在太平天國一役,情報的作用,越發的凸顯。
同樣的,情報係統的弊端,也是暴露無疑。由於人員和經費上的短缺,導致情報機構的觸角,能夠抵達的地域有限。
因此,在蓋亞三年,歐陽朔下定決心,要加大對情報機構的支持力度,力圖在一年之內,編織出一張真正覆蓋全中國區的龐大情報網絡。
而這,自然就需要海量的資金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