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根本上來講,並不影響全局。
問題是,接下來形勢的發展,對清軍而言,簡直就是一場噩夢。短短不到一周時間,原本的大好形勢就一瀉千裡,來了個一百八十度大逆轉。
變故出在一個被多爾袞忽視的方向——大西國。
按多爾袞的判斷,隻要清軍不主動出擊,大西國定然會安於現狀,老老實實地呆在陝西、山西一代。
這本是很正確的判斷。
前提是,沒有歐陽朔給張獻忠寫去的一封密信。
“人的貪婪,是沒有止境的。”
在攻占西安,全殲大順軍餘部,占領整個陝西行省,並且即將攻占山西全境,對張獻忠,對大西國而言,已經是非常了不起的勝利。
足以讓他們炫耀一輩子。
好在張獻忠懷有一個“一統天下”的野心,再次上了歐陽朔的鉤。歐陽朔的計謀其實很簡單,說出去一文不值。
他隻是對張獻忠說:“燕京城會引來一個軍事空當期,城池防禦空前虛弱。你如果真想一統天下,就必須拿下燕京。而這個難得的空當期,就是大西國唯一的機會。如果錯過,就隻能偏安一隅了。”
張獻忠得信,自然是將信將疑。以他的人生經曆跟閱曆,實在想象不出,這世界上還有光做好事,不求回報之人。
南方聯軍費儘心思,又是在主戰場牽製清軍足以,又是攻陷山海關,吸引留守燕京的清軍,好不容易製造出一個空當,卻讓大西國去收割果實?
“這沒道理啊!”
張獻忠雖然將信將疑,可到底還是上當了。這種“天上掉餡餅”的好事,本來就是“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
明麵上,張獻忠並沒正麵答複歐陽朔,暗地裡,他其實已經在悄悄集結大西軍,布置在京師附近。
一旦燕京真的空虛,張獻忠是不會猶豫的。
正如歐陽朔所言,無論是從影響力,還是從其他方麵考量,攻占燕京,對一個旨在製霸天下的政權而言,有著無可替代的意義與價值。
這種誘惑,張獻忠根本無法抵抗。
戰役第三十九天,就在十八萬清軍離開燕京之後不久,十二萬大西軍突然殺入京師,直奔燕京而去。
張獻忠作為明末農民起義最著名的領袖之一,關鍵時刻,從不缺少豪賭一把的魄力。隻要能拿下燕京,張獻忠也是不怕堵上大西國的國運。
麵對十二倍的敵軍,燕京就算座天下雄城,也立即告急。
十二萬大西軍抵達燕京郊外之後,根本不做休整,連夜發起猛攻,務必在最短時間之內,拿下這座雄城。
張獻忠信心滿滿。
多爾袞收到燕京送來的求救飛鴿傳書時,心裡立即咯噔一下,臉色首次大變,再無平時的鎮定自若。
“原來,這才是敵人真正的底牌嗎?”
南方聯軍的動作完全出乎多爾袞的預料,徹底打亂了他此前的布置。等於是說,整個過程,多爾袞都是被歐陽朔牽著鼻子走。
歐陽朔製定的一係列作戰計劃,環環相扣,每一步看似不經意,也無太大殺氣,組合在一起,卻能撬動清朝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