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朔判斷,隨著蒙古西征,在外力作用下,波斯帝國內部一定會加速磨合,先阿拉伯帝國一步,完成內部重組。
此番蒙古帝國為了生存,不得不發動西征,國內必然防禦空虛,按理來說,這是大夏攻打蒙古帝國的絕佳機會,畢竟不用考慮破壞春耕的問題。
已經有將領向朝廷上奏,請求出征蒙古。
比如鎮守遼金行動的鳳翔軍統領郭子儀,就上奏朝廷,請求趁蒙古帝國邊境防禦薄弱之時,主動發起進攻。
就算不能滅掉蒙古帝國,也能削弱敵人實力。
歐陽朔也一直視蒙古為勁敵,蒙古帝國更是大夏皇朝一統華夏區的最大障礙之一,雖如此,歐陽朔還是忍住了這個巨大的誘惑。
不管怎麼說,蒙古帝國都是華夏的一部分,如此乘人之危,實在有損大夏形象,而且也太過短視。
無論是蒙古帝國,還是波斯帝國,都是大夏勁敵,這一對死磕在一起,互相消耗,正是大夏坐山觀虎鬥的良機。
歐陽朔實在沒理由說,這時介入其中。
如果此時大夏向蒙古帝國宣戰,隻會讓蒙古西征之路半途而廢,最大的受益者是波斯帝國。
而蒙古帝國西征失敗,等於是被逼入絕境,唯有將兵鋒指向中原大地,才能求得一線生機。
一群沒有退路的草原之狼,是非常恐怖的。
如此,等於是損人不利己。
鑒於此,歐陽朔這才下定決心,在蒙古帝國跟波斯帝國暫未分出勝負之前,對蒙古帝國采取守勢,作壁上觀。
雖如此,蒙古帝國西征,還是給大夏創造了戰爭機會。
蒙古西征,等於暫時放棄了對吐蕃王朝的壓迫,這卻是大夏攻克吐蕃的一個絕佳機會。
一方麵,蒙古西征,大大減輕了大夏北境防守壓力;二則如果此時大夏攻打吐蕃,蒙古絕不可能參和其中,沒了後顧之憂。
兼且吐蕃王朝跟蒙古帝國一樣,以放牧為主,農耕為輔,此時發起進攻,也不影響春播,沒有什麼顧忌。
凡此種種,給大夏出征吐蕃王朝,創造了絕佳機會。
在西夏國歸附大夏之後,吐蕃王朝一直端著,既不向蒙古帝國低頭,也不向大夏低頭,想夾在兩者之間,玩平衡之術。
如此作為,早就讓歐陽朔不滿。
眼下所謂的平衡缺失,看吐蕃王朝還能玩出什麼花樣來。
想到這,歐陽朔不再猶豫,傳令西北戰區,著李靖親率飛熊軍出征吐蕃王朝,李牧率鷹揚軍駐守,隨時準備策應。
吐蕃王朝僅四十萬大軍,根本不是飛熊軍的對手,能依仗的便是高原地形,容易給大夏軍造成障礙。
這卻難不倒大夏。
曆史上,李靖就曾率部遠征吐穀渾,有類似的作戰經驗,兼且李靖率部駐紮蜀地邊境兩年有餘,早就將吐蕃王朝情況摸的爛熟。
此時出征,可謂天時地利人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