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還有這樣的強者?”
阿彌陀佛瞳孔猛地一縮,他能感應到這位老者的可怕之處。雖然沒有絲毫氣息流露,一眼望去仿佛就跟普通凡人一般。
但是他可是證道者啊,一雙慧眼足以洞悉天下,怎麼可能有人在悄無聲息間出現在他的麵前。
麵對這尊老者,阿彌陀佛感覺自己仿佛像一介凡人直麵青天,讓他生不起絲毫的反抗之心。
“這人間的水果然太深了,這位老者就算是沒有成仙,估計也差不太多了。”
阿彌陀佛心中一凜,他感受到了這位老者的可怕之處。
“見過前輩,不知道今日前輩相約所謂何事?”
“不必多禮,今日相邀不過是隨性而為,請坐!”
話音剛落,一方大青石出現在阿彌陀佛的身旁。他沒有過多猶豫,盤膝坐下。
此時,阿彌陀佛才看清楚了對麵老者的麵容。
“是道德天尊?沒想到他也還在人世,而且似乎快要成仙了?”
阿彌陀佛心中大震,九大天尊在人間威名赫赫,基本都有畫像留存下來。
而眼前這位老者的麵容與神話時代的道德天尊如出一轍,再加上連他都感應不到的氣息,答案已經呼之欲出。
眼前的這位舉止隨心的老者正是神話時代的道德天尊。
不過讓阿彌陀佛感到疑惑的是,為何這位古天尊會親自相邀。
“我聽說你曾立下大宏願,要教化世人、普渡眾生?”道德天尊看向眼前的年輕人,開口問道。
阿彌陀佛雙手合十,回應道,“我觀世間動亂不止,眾生陷於苦海,不得超脫。所以才建立佛門,立下大宏願,建立極樂世界,欲止戈平亂,帶領眾生超脫。”
道德天尊微微頷首,“我曾經跟你也有同樣的想法,建立了太上道,欲教化世人,後來我改變了想法。”
“這諸世就恍若這條大河,大河之水能夠倒流嗎?大河之水是不能夠倒流的,它隻能遵循天地法則所定的流向。”
阿彌陀佛若有所思,拱了拱手繼續請教,“那依前輩所見,教化世人並不能休止動亂?”
道德天尊回應,“世間之所以產生動亂,根源在於人心,而人心恰恰是變幻莫測的。”
“世間動亂之所以此起彼伏,屢禁不止,正說明人心之變幻是難以扭轉的。”
阿彌陀佛不認同這個理論,“正是因為人心變幻莫測,私心雜念太多,我才建立佛門,製定戒律,削減世人的欲望,使他們走上正軌。”
道德天尊輕笑一聲,“你的戒律或許在某段時間內,或許能夠做到。但隨著星鬥的推移,日月的變幻,它終將會有失去效果的一天。”
“因為隨著時間的流逝,世人會愈發明白,所謂活著在於無拘無束,順其自然,率性而為。而你的戒律卻在束縛世人的本性,如同帶著鐐銬行走,讓人手足無措,猶如籠中之鳥,網中之魚,何談超脫?”
“既然生存在天地之間,就應該以天地為生存的法則,為何還要刻意的製定一些逆乎自然,違反人性的嚴苛戒律呢?”
“世人的生存應該以大地為法則,大地以天為法則,天以道為法則,道以自然為法則。一切都應該順其自然,不可倒流的大河之水就是證明。”
阿彌陀佛搖了搖頭,“我不這樣認為,前輩所言,雖有其道理,但我卻不能苟同。世間人心固然變幻莫測,然而正因如此,才更需要指引與約束。若無戒律,世人放縱私欲,隻會讓這世間陷入更深的混亂與苦難之中。”
“前輩以大河之水作比,說它隻能遵循天地法則既定的流向。但我認為,人心並非如河水一般完全被動地遵循既定軌跡,人有靈智,能分辨善惡,可選擇自己的道路。戒律並非束縛,而是為世人點亮的一盞明燈,引導他們遠離惡念,走向善途。”
道德天尊微微挑眉,饒有興致地問道,“哦?你說戒律是引導世人走向善途的明燈。可在我看來,它卻像是繩索,將人的天性捆綁。你所謂的善途,不過是你心中所認定的道路,又怎知這不是另一種對世人的禁錮呢?”
阿彌陀佛雙手合十,神色莊重,“前輩,我所立的戒律,並非出於一己之私,而是基於對眾生皆苦的洞察。眾生因貪嗔癡等私欲,造下諸多惡業,陷入輪回苦海無法自拔。戒律的存在,是為了幫助他們克製私欲,減少惡業,從而離苦得樂。”
“或許在某些人眼中,戒律限製了他們的自由,但真正的自由並非隨心所欲,而是在善惡之間做出正確選擇後,心靈獲得的解脫。當世人能夠放下私欲,遵循戒律,內心將獲得平靜與安寧,這才是真正的超脫。”
道德天尊擺了擺手,“有地就有天,有陰就有陽,有道德天尊自然也有阿彌陀佛。”
“你我再這樣爭下去,也不會有什麼結果,隻有各尋其道。”
阿彌陀佛雙手合十,轉身離去,背道而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