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董的顧慮,正是關鍵所在。”陳默迎著她的目光,毫不避讓,反而拋出一個精心準備的概念。
“所以,我來不是催您立刻交出一個成熟的車規SOC,而是尋求一種更深層次的‘協同定義’。”
他點開隨身帶來的電腦,調出一份簡潔但信息量巨大的架構圖,推到馮庭波麵前。
屏幕上清晰地劃分出四個層次:
1,最底層算力基石:
“MDC計算平台。
這是智能駕駛的‘大腦’,它的算力、功耗、物理形態、接口標準、安全冗餘設計...
這些硬件基石的規格定義,必須由最懂硬件極限的人來主導。
我們需要海思最頂尖的架構師深度參與,甚至主導MDC硬件平台的早期規格定義。
確保未來的ADS算法迭代、傳感器融合需求,能在硬件層麵找到最優解,而不是削足適履。”
2,中間層神經中樞:
“車規級通信與處理模組。
負責連接傳感器(眼睛)、執行器(手腳)與MDC大腦。
它的實時性、可靠性、帶寬、抗乾擾能力,直接決定了智能駕駛係統的反應速度和決策精度。
這需要芯片級的優化設計。”
3,賦能層使能引擎:
“智能駕駛的核心算法(ADS)與智能座艙的鴻蒙OS車機版。
這是華興的‘靈魂’。
但靈魂需要強大的軀體支撐。
算法團隊必須與芯片架構師坐在一起,明確未來35年算法演進對算力分布(CPU?GPU?NPU?)、內存帶寬、數據吞吐的硬需求。
反過來,芯片架構師也要用硬件的可能性,去激發、甚至約束算法探索的邊界,避免走入死胡同。”
4,雲端層進化之源:
“車雲協同。
OCeanCOnneCt平台收集的海量真實駕駛場景數據,是驅動算法進化的燃料。
如何高效預處理這些數據?
哪些計算在車端(MDC),哪些上傳雲端?
這需要芯片提供強大的本地預處理能力和高效的數據壓縮/傳輸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