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還沒到中午,所以幾人又繼續隨著人群漫無目的地轉了轉。
沐佛節除了佛像巡禮,各條街道上還有不少民間表演可供參觀,因此到處都擠滿了人。
而他們附近街道上,圍觀百姓最多的地方,就是雜耍藝人的表演現場。
等陸北顧幾人擠過去,第一個見到的就是竿戲。
但見一個年紀不大的男孩在竹竿頂上單足而立,忽然一個翻身,竟以足尖勾住竿頂,整個人倒懸而下,雙臂舒展如鷹隼展翅。
圍觀的人群頓時爆發出一陣驚呼,膽小的甚至捂住了眼睛。
“這叫什麼?”
“金雞竿。”計雲回答道,“這個還不算最厲害,聽說汴京瓦子裡最頂尖的雜耍藝人能疊三張桌子再加一丈竹竿,人在上頭連翻九個跟頭不落地!”
“九個跟頭?那豈不是要躥到天上去?”盧廣宇睜大了眼睛。
正說著,竿頂的男孩突然雙臂一振,借著竹竿的彈性淩空翻了個筋鬥。
就在眾人都以為他要摔下來的時候,竟是穩穩地落回了竿頂。
人群轟然叫好,銅錢如雨點般拋向場中。
男孩咧嘴一笑,露出兩顆虎牙,在竿頂順手抄起一枚飛來的銅錢咬在齒間,又引來一陣喝彩。
這種承重極其有限的雜耍項目,顯然隻有小孩子才能進行表演,年齡稍微大點,體重等條件超過標準就不好表演了。
竿戲稍歇,男孩順著竿子爬了下來,對著觀眾團團行禮。
隨後就是索戲。
隻見雜耍班的學徒在街道兩旁民宅柱子上栓了條麻繩出來,離地約莫一人高。
一個紮紅頭巾的漢子赤腳踏上繩索,手裡拎著一把明晃晃的表演用刀。
他先是緩步前行,走到中間時忽然刀光一閃,竟在繩上舞起了一套刀法。
刀風呼嘯間,他忽而金雞獨立,忽而鷂子翻身,那麻繩不過拇指粗細,卻似銅澆鐵鑄般紋絲不動。
不過,要單就是在索上舞刀,說實話觀賞性還不如剛才男孩的竿戲。
然而就在眾人覺得有些無聊的時候。
那漢子突然刀交左手,右手往懷裡一掏摸出個火折子!
火折子這東西是北齊的時候發明的,在如今大宋的民間的使用已經是相當普遍了。
隻見他“噗”地吹燃火苗,往刀鋒上一抹,估計事先塗了油脂之類的易燃物,整把刀頓時騰起三尺烈焰。
在眾人倒吸涼氣聲中,他一個後仰,烈焰刀貼著鼻尖劃過,驚得前排幾個孩童“哎呀”直叫。
隨後,便是以火刀迅猛地舞起了一套讓人眼花繚亂的刀法。
火刀舞得正烈,那漢子忽地一個騰躍,竟在繩索上連翻三個筋鬥,每翻一次,烈焰便在空中劃出三道耀眼的火環,惹得人群驚呼連連。
最後一翻時,他猛地將火刀往空中一拋!
“當心!”有人失聲喊道。
卻見火刀在空中轉了好幾圈,隨後那漢子竟是穩穩接住落下的刀柄,順勢單膝跪在繩索上,火刀橫於胸前用力一甩,對著觀眾做了個帥氣的收刀勢。
火焰倏然熄滅,隻餘一縷青煙嫋嫋升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