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物若是繼續提升,簡直,簡直~~~”
王尚喜即驚且喜,一時竟不知道應該如何形容這小火輪的重要性。
楊奇偉神情肅穆,右手拍了拍桌麵上的書籍,鄭重道:“這便是普及教育的意義所在。”
“普及教育,天下百姓方能知曉,皇朝的存在本身就是錯誤的,這天下不該是皇帝一人之天下,不該是皇帝與官僚之天下。”
“如此,我聖教才能得到更多人的支持。”
“普及教育,還能為聖教帶來更多的優秀人才。”
“我聖教需要更多有知識,有能力的工匠。需要更多有知識,有能力的學者。”
“唯有更多的優秀人才,才能將聖教打造成戰無不勝攻無不克的不敗之國。”
“普及教育從來都不是為了行善,而是為了從百姓身上得到更多財富。”
“正如每個皇朝初期,都會向流民,平民分發土地。這也並不是所謂的善,而是為了從百姓身上得到更多的財富。”
“管子曾經說過,國土雖大,若是不能得到開發,便算不得君主的財富。”
“土地本身並不能產生財富,需要有人去耕耘,去收獲,如此才能產生源源不斷的財富。”
“我聖教普及教育的意義,與皇朝初立向百姓分發土地沒有區彆。”
“在我的規劃中,聖教所建立的國家,需要更多有知識有才能的百姓。也唯有有知識的百姓,才能帶來技術上的進步,從而創造出更多的財富。”
王尚喜恍然大悟。
他看了看手裡的報告,釋懷地笑了起來。
他放下手中文件,感歎道:“教主的治國思路,超越古今無數先賢,實乃千古未有之策。”
“若非教主講解,老朽從未想到,原來普及教育還有這樣的意義和作用。”
“如此說來,倒是老朽多慮了。”
說罷,王尚喜放下心結,真誠地向楊奇偉躬身道歉,道:“還請教主恕罪。”
楊奇偉靠在椅子上,擺了擺手示意王尚喜無需如此客氣。
他感歎道:“我聖教將要走的路,是前人從未走過的,老先生不理解,實屬常理。”
說到這裡,楊奇偉眼瞼微垂,腦海中不由浮現出曾經學到的很多東西。
曾經有位先賢說過,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
所謂生產力,便是人們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和生產物質資料的能力。
生產關係,則是人們在物質生產過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誌為轉移的經濟關係。
諸如:原始社會部落時期,部落成員之間的關係。
奴隸社會時期,王與貴族,貴族與臣民之間的關係。
這句話,楊奇偉曾深信不疑,但隨著所見所聞的增長,卻察覺到了其中的不足。
生產力的增長起源於何處?
為什麼會有生產力的增長?
翻閱史書不難發現,生產力的進步源於教育的發展,科學技術的進步。
那麼,教育為何會普及,科學技術又是如何進步的?
這一切,都是生產關係在推動!
分封製時代鐵器的推廣也好,中央集權初期鐵犁牛耕的推廣也罷,甚至工業革命時代的教育普及,所有生產力的蛻變,都是由生產關係中占據主導地位的一方在推動。
總結起來,便是製度決定生產力!
為何明朝幾乎沒有什麼技術進步,因為占據生產關係主導地位的一方,有著用不完的廉價勞動力!
既然有的是人,為什麼要進行產業更新,為什麼要提高生產力?
錢多的沒地方花嗎?
而現在,楊奇偉要做的,就是通過生產關係強行拔高生產力!
這一切的基礎,就是教育。
普及教育從來都不是行善,而是為了從天下百姓身上攫取更多的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