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之後,就連見多識廣的老爺子都忍不住感慨了一句:“這姑娘這麼漂亮啊?賀南序,我知道你眼光好,但也沒想到好到這地步啊。”
賀老爺子之前就從賀南序口中打聽過初黎。
當時賀南序如實說了初黎的背景,那時,賀老爺子第一感覺就是這姑娘按身份背景來說,跟賀南序的的確確不是一個圈子的。
但是現在他看著初黎這張美到出塵的結婚證照片,也的確被驚豔到。
跟賀南序站在一起,用般配兩個字形容最合適不過。
見過初黎一麵的許嘉音迫切的發著語音要證明:“我見過嫂嫂,真人比照片更漂亮!”
很少在群裡說話的賀媽媽也發了一條很長的消息:【阿序,你就這樣結婚了?你怎麼回事啊?這樣急急忙忙的能把事情辦好嗎?你為什麼都不跟家裡人商量一下,我們什麼東西都沒給人家姑娘準備,這樣做實在是有失禮數,太怠慢了。】
賀南序的母親是一個很溫柔,很有教養也很有共情能力的一個人。
她站在女人的角度設身處地的想了一下,越想越覺得賀南序這做的太不行了。
賀爸爸是個寵妻狂魔,聽了夫人的話,也跟著訓了一句賀南序,【你這件事的確沒做好,在追老婆這方麵,你還得跟你爸我好好學。】
賀媽媽盯著結婚證上的那張照片,滿意的不行,可看著看著,她咦了一聲,有些疑惑地皺著眉頭,自言自語地說了一句,“這姑娘怎麼看著有點眼熟啊?”
她立馬給賀南序私發了一條語音過去,“阿序,你找的女孩,我之前是不是在哪見過?”
賀南序靠著沙發,模樣慵懶閒適。
他扯了下唇角,“見過。”
他像是給提示詞的,隻說了一個地點,“在國家大劇院。”
賀媽媽抓著手機,想了一會,似乎是突然想起了什麼,那優雅溫和的眉眼間掠過一抹驚訝,“是她?”
賀南序:“是她。”
回想起很久遠的那一次見麵,賀媽媽喃喃自語了一句,“怎麼會是她呢?”
“怎麼就不能是她?”
“阿序,你彆誤會,我可不是那個意思,我隻是沒想到你會等一個女孩,等這麼久。”
賀南序目光落在陽台那一片純白的梔子花上,平平靜靜地說道:“大概是再也難以遇見一眼就心動的人,所以……哪怕是死磕到底,也想要得到吧。”
要麼誰都不要。
要麼,就隻要她。
*
想起不久後與賀南序家人的見麵,初黎已經開始緊張起來。
“那天會有很多人嗎?”初黎假裝淡定,“就是你能不能幫我捋一捋啊?我現在就得開始準備給大家的新年禮物了,不然我怕來不及,我也不太知道大家的喜好,我想……。”
賀南序不緊不慢地打斷她:“你弄錯了。”
“什麼?”
“是他們給你準備禮物。”他一副理所當然的口吻。
賀南序都能想到那天會是一個什麼樣的場景了。
她肯定會被當國寶一樣給供起來的。
初黎半信半疑地看著他。
賀南序給了她一個安撫的眼神,“放輕鬆一點,那就是你的家,不用太拘謹太見外,我家裡人……都挺好說話的。”
“我知道。”
如果他家裡人不好的話,又怎麼能培養出一個這麼優秀的賀南序呢?
初黎原本繃緊的情緒,一下緩和了很多。
她坐在餐桌邊,安靜地吃著早餐。
飯吃到一半的時候,初黎的手機突然響了起來,她看了一眼,發現是個陌生的號碼。
她最近對陌生號碼實在是有點警惕。
第一次,她沒有接。
可是那頭卻不厭其煩,一個電話接一個電話的打著。
賀南序眼神淡淡地瞥過她的手機屏幕,“不接嗎?”
沒等初黎回話,賀南序放下手中的筷子,“或者是我在這,你不方便接?要不我走?”
“不是。”初黎話音落下的同時,已經接通了電話。
還沒等她開口,電話那頭就傳來一個奶聲奶氣的聲音。
“哥哥,哥哥!姐姐接電話啦!”
這是……暖暖的聲音?
初黎愣了愣。
她把手機放到眼前,再一次看了一遍電話號碼,發現這個號碼漸漸變得有點眼熟。
沈勵很多天前,用這個號碼給她打過一次電話。
沈勵以前的號碼,實話說,初黎是能倒背如流的。
不過後來,沈勵的手機掉了,又重新換了一個新號,初黎這才沒認出來。
“暖暖?”初黎試探性出聲。
“是我!姐姐,你不要暖暖了嗎?”小家夥一開始還是很開心的,可是才說幾個字,聲音就不受控製地帶點哽咽了,“你生哥哥的氣可以,你為什麼不跟我玩了啊?”
“對不起,暖暖。”初黎聽著小家夥的哭聲,心裡也跟著揪了起來,“我過兩天來看你,好不好?”
“真的嗎?”
“真的。”
“太好了!”
初黎想了想,又溫聲細語地問:“暖暖,你能……讓你哥哥接電話嗎?”
對他們這種複雜關係毫不知情的小家夥蹦躂著小短腿立馬跑到沈勵旁邊,將手機遞給他,“可以耶!哥哥,姐姐要你接電話。”
這倒是讓沈勵有些意外。
他似有若無地勾了下嘴角,拿過手機,放在耳邊,“怎麼了?”
初黎頓了幾秒,才問他,“我們分手的事情,你跟暖暖說了嗎?”
“說了,不過……你是指望一個四歲的孩子懂這麼多嗎?”
小孩子的喜歡,很單純。
以至於……讓初黎都不想在暖暖麵前用那些不好聽的話去解釋她跟沈勵現在的關係。
這會讓她有種傷及無辜的感覺。
初黎放緩著自己的呼吸。
無意間的一個抬眸,看見坐在對麵的男人。
她好像一下又清醒了很多。
“是這樣的,我需要你配合我‘戒斷’暖暖對我的感情,暖暖是你的妹妹,我不適合出現在暖暖的生活裡了,而且……我結婚了,我也要有自己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