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演用的是一個長鏡頭來展現社會風貌,監視器的畫麵裡,鏡頭緩緩往前推,社會縮影出現在屏幕中——
店鋪小二舉著一籠包子,大叫著“叉燒包,叉燒包嘞”掀開門簾。
鏡頭近處出現籠中之鳥、遠處是市井攤販,滿滿的煙火氣。
客人喊道:“阿牛,給我衝壺壽眉。”
賭場裡傳來不耐煩與死皮賴臉的聲音:“輸了的字花快點還錢啊!”“俺用這條命還。”
鏡頭繼續往前移動,兩個左手擺弄長辮,右手拿著扇子的人指著遠處,“那邊又搖旗又叫喚的,寫的什麼字啊?”
學生們浩浩蕩蕩遊行,舉旗高喊:“反對馬關條約!”
小販大喊:“你們瞎起哄,我怎麼做生意啊?”
學生們繼續揮旗子。
鏡頭緩緩向上擺,中心從學生們身上移動到茶館二樓。
一圈鳥籠中間,三個男人圍坐在一起,猶如籠中鳥似的,討論問題——
胖男人打量著遊行學生,回頭對對麵的瘦子問道:“陳先生,灣省在哪啊?為什麼打完仗還要割地賠款啊?”
“灣省在哪,我也不知道,當然是靠海啦,不然怎麼叫灣呢?”
鏡頭後退搖擺,從另一側的圍欄裡拍攝三人,三人與鏡頭之間立著一道道豎著的杆子。
胖男人再度好奇發問:“那有多大啊?”
第三個人感歎道:“管它大不大,根本就不關咱們的事兒。喝茶喝茶。”
電影裡,隱喻非常常見,這顯然是在說有的民眾猶如籠中鳥。
第三人感歎:“填飽了肚子再說。”
樓下的小販再度對學生們怒吼:“我看你們是吃飽了撐的!”
話音一落,導演大聲道:“OK,保一條,重來。”
眾人開始歸位。
導演拿著起身喇叭,“二樓的小王,你說完‘喝茶’,你得再看下麵一次,你們三個的分工不一樣。還有……”
導演一頓叮囑,劇組再度開拍,一遍又一遍反複拍攝這個長鏡頭。
陳放坐在後麵靜靜看著。
不得不說,還真能學到不少東西。
他現在擅長的是黑色電影,黑色電影往往圍繞人性的黑暗麵、道德模糊性、社會腐敗之類的展開。一般用高對比度的光影,營造壓抑不安地氛圍,敘事也是非線性的,更重視展示人物性格與心理深度。
而現在這個場景與黑色電影在風格上有很大差異。黑色電影偏向於放大與誇張人物內心。而現在這個視角更大,更偏向於把社會橫截麵攤平,讓觀眾會自己去閱讀曆史。
於是,光影風格、構圖、環境、人物塑造的重點都有差異。
像聲音這方麵,他目前的知識裡,聲音更偏向於服務人物心理,用音效控製觀眾情緒。而眼前的場景偏向於保留時代噪音,形成活生生的曆史現場。
這些內容吧,他在唐辰發的資料裡看過,但在現場親眼看一遍,感覺還是不一樣。
旁邊,宋宇時不時瞄他一眼。
見他時而眉頭微皺,時而摩挲下巴沉思,時而眉頭微微舒展輕吸一口氣,似乎想通什麼,但眉頭又沒完全放開,像是還有殘餘的困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