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難波Park,比酒還熱情的大板人:
日本大阪的難波公園從開業以來,被很多人奉為綠色商業綜合體和花園商業綜合體的典範。
遠看該建築是一個斜坡公園,從街道平麵上升至八層樓的高度,層層推進,綠樹茵茵,仿佛是遊離於城市之上的自然綠洲。
實際上,它是一個購物中心與辦公樓的綜合體,難波公園占地9.2英畝,其中心區域是三層的“豪華購物廣場”,從餐飲、服飾、珠寶,到美容、動植物花卉、居家用品、日本傳統和服裝等,包括了上百家專業的時尚商店和餐廳。
在內景入口處,呈現在眼前的是一個被岩石覆蓋的空間,仿佛一個狹小的峽穀,誘惑著人們向裡麵探尋。
在經由不同樓層的一些特定區域,從“峽穀”可以直接通往室外的露台,這裡的“空中花園”種植了不少漂亮的花草植物,植物每天成長,每天都在改變建築的樣子。
設計師頗有新意地提出了人造峽穀的設計想法。“映穀”的設計帶來了眾多的體驗要素;溪水、山石、植物、岩洞、山間的陽光….這種體驗手法的再造,為項目展現了全新的思路和空間
園林景觀、峽穀、流水、綠植、屋頂公園等,將自然融入城市。給人們提供豐富而有趣的體驗。人流穿越人造峽穀的營造,很自然地將人們吸引入這個場所,使得人們可以在室外穿越建築,避免了將顧客引入封閉式的購物區,而是將商業區、餐飲區與自然和開放的空問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逛難波park時的最大感受和體驗就是一點不覺得累,因為它將商業與自然完美結合於一體,層層退台,斜坡而上,移步換景,內外互相穿越……
現代市民生活於四重空間,自然(田園)城市藝術作品互聯網(虛擬)。而自然是萬物之母和第一源頭,人們在追逐物質,城市,科技和藝術的同時也是一種異化的過程,享受的同時時刻渴望回歸自然以對衝,緩解和平衡。難波park就提供和實驗了一個共融和絕佳的場所和體驗……
考察完難波park,吃過晚餐,回希爾頓酒店休息後,臨近午夜時分。上次在箱根之夜沒有儘興的同慶樓沈總和我又開始愚愚欲動啦。在臨街酒店的玻璃窗看到馬路對麵有一家酒吧還亮著燈光,於是我倆興致盎然地來到酒吧,掃興的是正要歇業。但一個頭上係著白毛巾,麵色紅潤的關西漢子(大板俗稱日本的關西,大阪人豪放、急躁、精明又幽默,是“漫才”和滑稽戲的發祥地)正在收拾和擺放桌椅,聽我們要喝酒,二話不說放下手頭的活,親自帶我倆走了20多分鐘找到一個正在營業的酒吧,用生硬的中國話說:“這裡的好喝”。我倆被感動的一時不知如何言表,緊緊握住他的手搖晃以表感謝!都說大板人的性格最像中國東北人,果然明不虛傳!
但更誇張的還在後頭,進店後由於我倆不通日語,跟服務員嘰哩咕嚕和用手比劃的半天也沒說不明白,急的一腦門子汗!這時旁邊一個年輕的日本小夥拔通他一位中國留學生同學的電話遞給我,讓那位中國留學生在電話裡幫我們點了單!弄得我倆盛情難卻,激動得稀裡嘩啦,覺得不一醉方休都對不起大板人的好客!
二.京都的藝伎、寺廟與德川家康將軍府:
1.祇園
京都最大的藝妓區,是現代日本最著名的藝妓“花街”。據說最初江戶幕府允許茶屋在這裡營業是在1665年,已有三百多年的曆史。在最繁華的十九世紀初,祇園的藝妓多達三千多人。祇園的藝妓館、茶屋現今還保留了許多當時的建築,在1999年被日本政府指定為曆史景觀保護地區。祇園的代表性建築是祇園歌舞練場,這是藝妓館共同出資建造的歌舞劇場,每年的四月藝妓在這裡表演“京都舞”,向世人展現藝妓的風采和日本古典歌舞藝術。
日本藝伎產生於17世紀的東京和大阪。最初的藝伎全部是男性,遊走在京町界外,俗稱町伎,主要在妓院和娛樂場所以演奏傳統鼓樂、說唱逗樂為生。大約1750年左右,出現了第一個女藝妓。18世紀中葉,藝妓職業漸漸被女性取代,這一傳統也一直沿襲。
到京都必看藝伎,不看藝伎不足以了解日本的曆史,正如不知道日本的浪人文化一樣。在街上偶遇身著和服,盤頭和滿臉煞白的藝伎幽靈般行走,仿佛穿越到閉關鎖國的江戶時代,曆史不能重演但可以再現,傳統文化猶如道具,在現代文明的舞台上淪為遙遠的襯托和背景……
2.淺草寺
到京都一定要去寺廟拜拜,淺草寺及清水寺與金閣寺(鹿苑寺),嵐山等是京都最為著名的名勝古跡,來自世界各國的遊人四季絡繹不絕。日本的佛教雖從中國的唐朝輸入,但己形成自己獨特的文化和風格。寺廟的建築和色彩更加嵯峨錯落,鮮豔奪目,金碧輝煌。不似中國的寺廟一律絳紫色,陰暗、低沉並略顯簡陋和空曠。
特彆是常見梅花鹿悠閒地與香客共處,被視做幸運的象征,甚至被當地人奉為神的使者,頗有人與自然和諧相融的韻致……
我當時在淺草寺抽的簽和請的福袋至今仍保留於床頭櫃內。
3.德川家康將軍府
1603年家康獲賜征夷大將軍稱號,開創幕府,一統天下,從此日本進入了兩百六十多年和平的江戶時代(相當於中國的明清時期),建立起幕藩體製的封建統治製度。
江戶時代是日本曆史上武家封建時代的最後一個時期。江戶初期,德川家康建立起嚴密控製下的政治體製,經過德川秀忠、德川家光兩代將軍,幕府統治趨於穩定。18世紀上半期,資本主義的萌芽產生,新的生產方式的出現,從根本上動搖了幕府統治基礎。江戶時的日本對外實行鎖國政策,嚴禁與外國貿易,禁止日本與海外交往,隻許同中國、朝鮮、荷蘭等國通商,而且隻準在長崎一地進行。
江戶時代將軍是最大的封建主,直接管理著全國四分之一的土地和重要城市,全國其他地區分成大大小小兩百多個“藩”,藩主必須聽命於將軍。在德川時代,全體居民都被嚴格地分為四個階層:武士、農民、手工業者和商人。
1867年12月9日倒幕派發動王政複古政變,宣布廢除幕府製度。新成立的明治天皇政府經18681869年的戊辰戰爭,徹底打倒幕府勢力。至此,日本的封建幕府政治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