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招收的工人集中學習培訓十天,九月初,參場開始起參,工人正式開始上班生產。
今年一參場的棒槌,產量依舊不錯,這些還都是隻追了一遍豆餅水,另外加兩遍葉麵肥。
明年起參那些,才是底肥加追肥,估計明年的產量會更高。
人參起出來直接運到加工廠,機器刷參洗去泥沙之後,有專人往外挑選適合做蜜片的參。
要求是單棵重一兩半到二兩半,主體圓潤沒有多餘分叉。
挑選好的人參,送到蜜片車間,先切掉人參蘆頭,然後上機器切成一定厚度的薄片。
蘆頭和參須,都返回加工廠,參須蒸熟加工出售,蘆頭可提取皂甙。
切好的參片,要浸漬在上好的椴樹蜜中一定時間。
然後從蜜中撈出,上蒸參罐,四十五度一定壓力下蒸製。
蒸過的參片,再浸入幾種中藥配置的藥液中一定時間。
撈出來與蜂蜜重新混合在一起,裝入容器中保存,待一定時間後,才可分裝發貨。
所以彆看是小小一片人參,所需要的工序屬實不少。
雖然沒有許世彥說的幾十道工序那麼誇張,但十幾道還是有的。
蜜片車間要求乾淨無塵,車間工作人員一律穿白色工作服,戴白色帽子、口罩,手上戴專用橡膠手套。
女工剪短發,一個是為了防止長發卷入機器造成意外傷害,另一個就是防止頭發掉落,影響產品質量。
經過培訓通過考核的工人,在熟悉了操作程序後,上手還是挺快的。
蜜片車間很快步入正軌,而許世彥,也得趕緊收拾行李,他得去省城上學了。
跟許世彥一起去省城讀書的,還有兩個人,曆誠容和秘書肖鵬。
這倆人,是去省師範大學,專門學習外語。
之前去參加春交會那次,林啟越發現不懂外語,身邊沒有可信翻譯屬實不方便。
一參場既然想往出口創彙方麵發展,那就必須有自己的外語專業人才,要不然很容易掉坑裡。
所以林啟越特地跟上級申請,安排倆人去師範大學的外語專業去學習。
沒轍,省裡沒有專門的外國語大學,就隻能去師範大學了。
十九號早晨,周桂蘭親手擀了麵條,叫許世彥一家子過來吃。
“迎賓餃子送行麵,出門之前吃麵條,一切都順順當當。三兒,多吃點兒啊。”
周桂蘭一邊給兒子盛麵條,一邊念叨著。
“哎,知道了,媽。”許世彥接過母親遞過來的一大碗麵條。
“媽,你也坐下吃吧,一大早就起來忙活,怪累的。”
蘇安瑛見婆婆給丈夫盛完麵條,又要給其他人盛,忙接了過來。
“世彥出門,你給他盛就行,其他人我來。”
婆婆忙活一早晨了,盛個飯哪能還讓婆婆來啊。
周桂蘭擀的麵條是一絕,雞蛋、堿、鹽來和麵,擀的薄切的細,但麵條下鍋不斷,根根分明格外筋道。
許世彥出門去念書學習,所以煮的是清湯麵。
周桂蘭說,這樣吃了才腦子清楚,能好好學習。
渾湯麵黏湖,吃了學習犯湖塗,所以必須是清湯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