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電影上映,冷門檔期有時候也有冷門檔期的好處。
那就是競爭對手少!
所以排片場次相當給力。
不過,伴隨著觀影人數的增加,兩極分化的情況越發的嚴重。
對於喜歡這部電影的人能給出9分的高分評價。
“豆瓣長評(9.2分)《二十年青春祭,一場眼淚與笑聲的狂歡》
“陳默太懂如何戳中年人的淚腺了!當楊蜜翻出2003年的CD機播放《女人花》,當範彬彬對著鏡子塗廉價口紅說‘以後我要走戛納紅毯’,我哭到隱形眼鏡移位。
這不是電影,是我們這代人的青春標本——那些為偶像打架的傻氣、畢業分彆時強裝瀟灑的擁抱,全被拍出來了!”
微博大V“懷舊電影院”:“被年輕觀眾打低分?不意外,因為他們沒經曆過用MP3偷偷聽《風繼續吹》的晚自習。但對我們80後來說,這部電影的每個細節都是暴擊:課桌下的娛樂雜誌、校門口五毛錢的貼紙攤、甚至‘為哥哥打架’的橋段——2003年我們班真有女生為此掀了隔壁班桌子!”
虎撲直男高讚帖:“承認吧,你們罵‘賣情懷’是因為不敢麵對自己老了!看到趙莉影飾演的單親媽媽在KTV吼《superstar》時,我們宿舍三個老爺們集體破防。什麼叫好電影?就是能讓30歲的人邊罵‘矯情’邊偷偷擦眼淚!”
時光網老男人:“這部電影真的超出預期,最初是衝著支持陳默,順帶著養眼去的,畢竟,影片集合了當下娛樂圈最豪華的顏值天團女明星,哪怕是看這個就已經值回價票了!
然而沒想到就這麼一部電影,我既然看哭了,因為對經曆過2003年的人,電影是“青春回憶的鑰匙”!”
差評自然不少。
專業影評人陳柏:“技術層麵無可挑剔,但情感表達過於討巧。用哥哥/梅姑離世製造衝突,如同在葬禮上賣紀念品——有效,但不夠體麵。比起陳默前作《失戀33天》的細膩,這次更像用黃金拍了個鍍金擺件。”
知乎熱答:《陽光姐妹淘:一場精致的情懷詐騙》
“全片充斥著‘快哭啊這裡該哭了’的算計!用絕症、逝者、懷舊金曲當催淚彈,本質是陳默對粉絲的情感PUA。更可笑的是‘為偶像打架’的設定——2023年還在用‘腦殘粉’當熱血標簽,建議改名《致我們終將降智的青春》。”
這個帖子下引發了千樓罵戰。
“嗬嗬,用2023年的眼光來看待2003年人和事,也是醉了!按照這個邏輯,情懷電影都彆拍了!”
樓主【電影狙擊手】回複:“說情懷詐騙的怕不是沒經曆過那個年代?03年網絡不發達,偶像就是我們精神世界的全部。現在的小孩刷著短視頻追星,當然理解不了為什麼有人會為一句‘哥哥是娘炮’跟人拚命——當年我們班男生為這個把籃球場都砸了!”
層主【00後整頓娛樂圈】反駁:“笑死,按這邏輯拍《三國》是不是還得還原人殉葬?時代在進步,把非理性追星美化成‘青春熱血’,誤導現在的中學生怎麼辦?陳默要是真牛逼就該拍《烏合之眾》而不是給腦殘行為鍍金!”
層主【03年高考生】現身說法:
“作為當年在教室偷偷哭到被班主任趕出去的人,看到電影裡用《風繼續吹》當BGM那段直接破防。現在的小孩當然不懂——你們有微博能刷#永遠的哥哥#,我們當年連張正版CD都要攢三個月早飯錢!”
層主【社會學在讀博士】加入戰局:
“從文化研究角度,這片恰恰拍出了亞文化社群的儀式感。用‘打架’作為群體身份認同的極端表達,比現在超話打榜這種資本操控的‘偽熱血’真實多了。建議罵‘降智’的先讀讀《狂熱分子》。”
層主【影視工業黨】技術分析:
“承認吧,你們就是雙標!漫威粉能接受雷神砸酒吧,日漫粉覺得《熱血高校》打架帥炸天,到國產片這兒就是‘宣揚暴力’?這片打架戲份不到5分鐘,文戲本土化改編比原版更細膩好嗎?”
層主【反矯情達人】嘲諷:
“中年人的自我感動真可怕!按這邏輯《小時代》也能洗白——畢竟20年後也會有人跳出來說‘我們當年真的會為名牌包撕逼’!”
層主【時光膠片館】總結:
“這場罵戰恰恰證明電影成功了——它讓兩代人看見彼此的青春鴻溝。年輕人覺得可笑的,正是中年人最珍視的。就像片中那句台詞:‘後來我們終於買得起CD機了,但那個為你搶磁帶的人早就走散了’。”
一時間,這種爭議漸漸地開始席卷網絡。
中立派的《南方娛樂》針對這個局麵寫道:“評分撕裂背後,是華語電影罕見的‘代際審美斷層’。年輕觀眾厭惡‘為情懷買單’,而中年人甘願為記憶繳稅。值得注意的是,該片35歲以上觀眾占比達47%,平均評分8.7;25歲以下僅21%,評分5.3——這不是電影之爭,是兩代人情感代購的具象化。”
不過,相比起年輕人的擅長在網絡上進行的發言質疑,中年粉絲們的辯護卻顯得更有說服力!
有中年粉絲曬出2003年追星“物證”——泛黃的《霸王彆姬》票根、手抄歌詞本上“永遠懷念哥哥”的筆跡,證明“當年真有人這麼瘋”。
一位80後影迷發長文:“2003年4月1日,我同桌的男生因為同學說‘同X戀死得好’,直接掀了桌子……這部電影沒誇張,是我們老了。”
隨著《陽光姐妹淘》上映進入第三天,票房走勢卻呈現出反常的曲線——在首日1.7億的爆炸性開局後,次日不降反升,直接衝破2億大關。
院線經理們連夜調整排片,將這部“粉絲特供”電影的場次占比從35%提升到48%,創下三月檔期單片排片紀錄。
這樣的數據讓很多同行都驚呼:“這不科學!”
但是事實是這場票房奇跡完全由真實觀影需求推動。
京城CBD萬達影院淩晨一點的場次裡,四十歲模樣的女人們舉著熒光棒合唱《後來》,散場時保潔員掃出十幾團濕透的紙巾;
滬上大光明影院甚至出現“跨代觀影”奇觀——COS二次元角色的少女挽著母親胳膊追問:“媽你當年追星也這麼瘋啊?”
社交媒體上的戰爭愈演愈烈。
豆瓣短評區被“情懷黨”和“理性派”分割成兩大陣營,有用戶發現一個詭異現象:所有打五星的賬號頭像多是風景照或嬰兒照片,而一星差評者清一色使用動漫頭像。
微博熱搜#看陽光姐妹淘帶父母#下,年輕觀眾曬出父母觀影時偷偷抹淚的照片:“我爸二十年沒進影院,今天居然為聽《海闊天空》買了IMAX票。完全無法理解啊!”
爭議最激烈的當屬影評人群體。
以《電影周刊》副主編林濤為首的“學院派”在專欄中炮轟:“用逝者做劇情催化劑,用懷舊金曲當情感拐杖,這是對電影藝術的褻瀆!”
文章發表三小時後,資深影評人周小斌發文反駁:“某些人總把‘深刻’等同於晦澀,卻看不見千萬普通人的情感共振才是最難拍的真實。
當年嘲笑《泰坦尼克號》是‘爆米花電影’的專家,現在墳頭草都三米高了。”
配圖是《陽光姐妹淘》放映廳裡觀眾舉起手機燈海的壯觀場麵。
此刻的陳默卻帶著主創團隊跑起了路演。
在天府某影城後台,楊蜜刷著手機突然笑出聲:“陳導,您猜剛誰給我發消息了?哥哥歌迷會的會長說要組織包場二十刷!”
“意料之中。”
陳默給景恬遞了瓶礦泉水:“記得我說過什麼嗎?這部電影是拍給經曆過千禧年的人的情書。”
正說著,他的手機彈出助理發來的數據報告——35歲以上觀眾占比從首日17%飆升到43%,二刷率高達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