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偉看向女孩,她畏畏縮縮地看著他,眼中帶著懇求的神情。
剛才朱元璋那麼凶狠,女孩都看在眼裡,心裡也十分畏懼這位老人。
李偉讀懂了女孩的意思,但自己已是自身難保,實在不知如何安排她。
“恩公,小女子願意做牛做馬伺候您,隻求恩公收留!”
女孩跪下請求。
李偉急忙扶起她,作為一個現代人,他受不了這樣隨隨便便就下跪的,既不願跪人,也不願彆人為自己跪。
“不是我不願收留你,隻是我自己也是無依無靠啊!”
李偉輕輕歎了口氣,目光不經意間掃向朱元璋。
“你就放寬心吧,以後你想去哪兒就去哪兒,我們不會再束縛你了。"朱元璋懂他的心思。
“真的嗎?”李偉興奮地追問。
“那當然,君子一言,駟馬難追。"
李偉內心狂喜,有了這句話,他終於不用東躲西藏,也能正大光明地回到城市打拚了。
“好了,我們還有任務,想跟著就跟著,不想跟著想去哪兒都隨你。"
朱元璋拍拍屁股站起來,整理好刀具和包裹,大步離去。
李偉猶豫片刻,最終決定暫時跟隨這個老頭,畢竟獨自在外風險太大,等回城再說吧。
朱元璋領著李偉,李偉身後跟著一個小姑娘,開始了一次秘密考察。
李偉迷了路,隻能在樹林和山坡間亂竄,但朱元璋不同,有他在,三人很快發現了一片農田。
準確地說是一塊正在開墾的荒地,幾個穿粗布衣裳的農民正辛苦地揮舞鋤頭。
朱元璋避開忙活的眾人,找到一個歇息的老農攀談幾句,詢問耕作情況。
老農見他氣度非凡,態度恭敬地回答問題。
朱元璋毫不介意,與老農交談後繼續前行,經過一個村莊,又進去與生活困苦的村民閒聊,將隨身攜帶的乾糧分給饑餓者,在感謝聲中離開。
李偉跟著他一路走走停停,看著這些古代農民的艱辛勞作,心中泛起陣陣酸楚。
他同樣出身農家,小時候常陪父母下地乾活,雖然那時還未完全實現機械化,但多數工作已由機器完成,需要人手的地方不多。
而明朝的這些老農,尤其明初時期,從開荒到收割,幾乎全靠人力,儘管有牛幫忙,但並非每家都有。
為了增加耕牛數量,政府禁止食用牛肉。
“我們推翻了元朝暴政,接踵而來的是滿目瘡痍的江山。
當時的中原大地,良田荒蕪,曆經十幾年治理,才逐步恢複耕作。
看看這些百姓,勤勤懇懇一生,不過為了一口飯,多麼不易啊!”
朱元璋感慨萬千。
李偉深表讚同,他也深有同感。
滿身綾羅綢緞的人,往往不是親手養蠶織布的那個人。
鄉下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辛勤勞作一輩子,可一旦遇到天災或戰亂,糧食短缺時,最先挨餓送命的總是這些世代耕種的農民。
城裡的士紳和商人不必務農,即使工匠的地位也比農民高,即便糧食匱乏,他們也不至於餓死。
究其根本,是因為勞動者未能掌控勞動果實的分配權。
就像後世所說,你越努力,老板就越富裕。
勤勞致富,實際上指的是一方勤勞另一方致富,並非付出與所得成正比。
“李偉,你不是自稱來自未來嗎?說說後世對咱們如何評價?”
朱元璋忽然開口問道。
“暴君!”
李偉據實以告,他在牢中被關押了一個多月,心中早已積怨,此刻也不再隱瞞。
對此,朱元璋並不動怒。
這樣的評價他早有預料,不隻是後世如此,就連如今朝廷內外也有不少人在私下議論他是暴君,特彆是他親自任命的一些諫官。
“這個不用你講,說說彆的。"
“後世人認為你是個傳奇人物,從乞丐成為帝王,驅逐外族,複興華夏,堪稱空前之舉。
雖然你後來手段嚴酷,丞相處置了許多官員,但也清除了不少貪腐之輩,因此大多數百姓覺得你是一位賢明的君主。"
李偉憑借自己從影視作品和書本中學到的一點曆史知識,簡單概括了一下。
“什麼乞丐?我那是雲遊四方募化而來!”
朱元璋有些不快:“我雖然殺人不少,但都是那些欺壓百姓、貪汙受賄的丞相貪官和背叛朝廷的將士。
我對他們的處置問心無愧!”
“未必吧?就拿胡惟庸一案來說,你真的認為被你處死的七八萬人全是該殺的?”
“胡說!我大明官員總數不過兩萬,怎麼可能殺七八萬人?”
朱元璋勃然大怒,雙眼圓睜,怒視著李偉。
“呃……難道連犯官的家屬也不算?”
“那也不可能有七八萬人!大多數犯官家屬都被發配到邊疆開墾荒地去了!
建國之初,百業待興,正是急需人力之時,這時怎能隨意屠戮數萬無辜之人?你難道真以為我是昏庸之君嗎?”
朱元璋所言屬實,直至今日,胡惟庸一案並未造成大規模屠殺。
除主犯胡惟庸等人被滅族外,其餘多為斬首或流放,甚至如陸仲亨等一些人,朱元璋當時還網開一麵,並未追究。
當然,十年之後這些人又被清算,但那時另有緣由。
朱元璋不知自己十年後的決定,而李偉這個曆史知識匱乏之人更是懵然無知。
此刻被朱元璋嚴厲的目光盯著,他內心忐忑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