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奧斯丁而言,馬什代爾正是其【精神支柱】。
這座長期被視為【不可攻陷】的城池,始終是奧斯丁民眾的心靈依托。
若能攻陷馬什代爾,便能徹底摧折國民的精神意誌。
對侵略者而言,喪失鬥誌的市民更易於統治。
“要是不慎沒能逃脫成了俘虜,肯定會遭受非人待遇吧”
“聽說薩巴特人對待女性俘虜也毫不留情呢!?”
侵略者必須依靠軍事力量來鎮壓殖民地民眾。
因此,攻陷馬什代爾將成為他們最重要的戰略成果。
為此他們必將不惜代價投入資源,務求徹底攻占馬什代爾。
———————
第三天,以敵方確保最外圍的堡壘而告終。
這對雙方而言都是預料之中的結局。
奧斯丁成功規避了敵軍的炮擊且己方無傷亡,而薩巴特聯邦也毫發無損地占領了馬什代爾的堡壘。
至此,馬什代爾殘存的堡壘僅剩兩座。
若不計首日的冒進突擊,按此節奏每兩天就會有一座堡壘被攻陷。
“照這樣下去,馬什代爾在一周內就會淪陷吧!?”
“或許吧”
倫威爾少校究竟預見到了怎樣的戰局,才能如此從容應戰呢?
若他是在為居民避難爭取時間而奮戰,那我們此刻是否正被當作棄子?
又或者,他仍堅守陣地是因為看到了某種勝機?
“已經是必敗之戰了吧?不如早點投降”
“政府應該也在考慮無條件投降的事。”
“真希望他們快點派外交官去跪地求饒。投降前的每分每秒都在徒增傷亡,簡直是白白送死。”
“不,這犧牲大有價值。”
年輕的治愈師凱爾說出了昔日病床主任般的言論。
如今回想起來,病床主任說得對,當初早點投降反而更好。
即便不投降,若能成功議和的話,諾艾爾城鎮也不至於會被焚毀。
“我們現在是用性命守護後方的民眾。隻要我們的犧牲能多救一條人命,這場戰鬥就有意義。”
“但願如此吧。”
而現在,我們正為避免再出現第二個諾艾爾而殊死奮戰。
在政府終於下定決心向薩巴特聯邦搖尾乞憐之前,誓要守護儘可能多的平民。
這就是軍人的宿命。
“所以,危急時刻請丟下我,自己逃走吧,凱爾先生。”
“喂,我說你明明比我年紀小”
“軍人本該如此。屆時作為民間協助者的您,肯定會比身為軍屬的我更早接到避難指令。到時候還請千萬不要猶豫,彆平白丟了性命。”
失去故鄉諾艾爾,失去所有家人的現在。
我僅剩的,隻有軍人的頭銜,以及在加爾巴克小隊結識的戰友們。
即便戰爭結束,也沒有能回去的地方了。
“反正就算我死了,也不會有人為我悲傷。”
“喂喂”
“作為孤兒的我,連出身的孤兒院都被燒毀了。至少比您更無牽無掛。”
羅德裡他們或許會為我的死而難過吧,但肯定很快就能振作起來繼續前進。
因為這是已故的格雷前輩教導我們的最後訓示。